一、锦官城里的成长序章
1904年11月25日,古老的成都城,正通顺街98号“李家公馆”内,一声啼哭划破天际,巴金(原名李尧棠 ,字芾甘 )呱呱坠地 。这座五进三重堂的深宅大院,青砖黛瓦,雕花回廊曲折蜿蜒,四季花木扶疏,像是从旧时光里走出的一幅工笔画,成为了巴金童年最初的一方天地。
巴金的家族,在当地算是显赫。祖父李镛、父亲李道河皆为知县,家族耗费心力,在城北打造起这气派的“李家公馆”,试图用深墙大院锁住家族的荣光。公馆里,长辈们遵循着封建礼教的繁文缛节,晨昏定省,祭祀行礼,一切都按部就班,仿佛时间在这里都要慢上几拍,守着古老的规矩循环往复。
幼时的巴金,在私塾学习古典文学,整日与《四书》《五经》相伴。那些晦涩的文字,在先生的讲解下,满是封建伦理的教条。可巴金的母亲,是个温柔且开明的女性,她常常给巴金讲民间故事,那些关于善良、勇敢与自由的传说,像一颗颗种子,悄悄落在巴金心底。巴金的二姐,也比同龄人更早接触新思潮,会教巴金唱进步歌谣,“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旋律,在庭院里回荡时,封建的壳上,开始出现细微的裂缝,透进一丝新思想的光。
命运的重击,却在巴金9岁时悄然降临。先是母亲病故,那个温柔讲述故事的身影,永远消失在回廊尽头;紧接着,二姐也不幸夭折,曾经一起唱着歌谣的欢乐,被死神无情碾碎。仿佛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此后,传染病像肆虐的洪水,接连夺走父亲、十妹等亲人的生命。
原本热闹的公馆,瞬间变得冷清。巴金看着一个个熟悉的身影消逝,看着封建大家庭在生死面前的无力与腐朽,那些繁琐礼教在死神面前,毫无招架之力,却依旧束缚着活着的人。家族的兴衰、生死的离别,像沉重的石块,深深烙在他心上,让他过早地开始思索生命与封建礼教的意义,敏感与思索的种子,在苦难的土壤里,悄然萌芽。
1920年至1923年,巴金在当时位于青羊区东马棚街的四川公立外国语专门学校就读,该校后来并入四川大学。在这里念书之时正值五四运动,该校有外籍教师,教授英语和西方文化,为巴金打开了接触多元文化与新思潮的窗口。1921年,巴金成为该校《半月》刊编辑,同年4月1日,在《半月》17期上以“芾甘”笔名发表第一篇政论性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巴金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青春的笔端,已开始为理想社会呐喊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