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学徒学习“打坯”“做细”等技法,最年轻的仅18岁。18岁的小吴说:“第一次看到安岳石窟佛像时,就被深深震撼,我想传承这门技艺。” 尽管学习枯燥艰苦,小吴和其他学徒热情满满,每天早早来到传习所,在老师傅指导下反复练习基本技法,渴望有朝一日能像前辈一样,在石头上创造精美作品。他们是石窟艺术传承的希望,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那份对传统技艺的热爱和执着,让人看到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未来。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石窟艺术这颗璀璨的明珠将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光芒。
多元视角下的石窟文化脉络
漫步在巴蜀石窟之间,不禁让人将其与国内其他着名石窟作比较。如果说敦煌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汇聚多元文明的“艺术宝库”,用绚丽壁画讲述着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故事;云冈石窟像一位身披异域铠甲的勇士,早期造像带着鲜明的西域粗犷风格;龙门石窟则似一位温润儒雅的文人,北魏迁都后融入中原文化,佛像面容清秀飘逸。那么巴蜀石窟就如同扎根乡土的民间艺术家,既有中原佛教艺术的深厚根基,又巧妙地将当地的民间信仰、生活百态融入其中。比如大足石刻的“牧牛图”,以田园牧歌场景喻修行,安岳石窟佛像周围常见百姓祈愿刻字,这些都让巴蜀石窟充满了浓郁的人间烟火气 。
回望历史,巴蜀石窟的发展就像一条蜿蜒流淌的长河,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轨迹紧密相连。东汉时期,佛教如一粒种子传入中国,历经魏晋南北朝的风雨洗礼逐渐生根发芽;到了唐宋时期,迎来了生长的繁茂期,而巴蜀石窟正是这一进程中绽放的璀璨花朵。唐代国力强盛,文化自信昂扬,巴中石窟的佛像便透着雄浑大气,仿佛能让人看到那个万邦来朝的盛世;宋代经济繁荣,文人审美兴起,大足与安岳石窟的造像变得婉约精致,菩萨、弟子们的神情动作,就像街头巷尾的百姓,亲切又生动。
把目光投向世界,会发现石窟艺术是全人类共同谱写的壮丽诗篇。印度阿旃陀石窟的壁画,色彩绚丽得如同梦境,将古印度佛教故事描绘得活灵活现;柬埔寨吴哥窟规模宏大,印度教与佛教元素交织,神秘又震撼。巴蜀石窟与它们相比,虽然风格迥异,但都饱含着人类对信仰的虔诚、对美的执着追求。就像不同地域的人们用各自的语言歌唱,虽然曲调不同,却都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这种跨越时空、地域的共鸣,让巴蜀石窟在世界文化舞台上散发着独特光芒 。
巴蜀石窟与自然的关系,好似一幅浑然天成的水墨画卷。石窟依山而凿,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