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起锄头走向田间,主妇们在厨房忙碌,炊烟袅袅升起。院落是生活的中心舞台,宽敞的晒坝上,金黄的稻谷、火红的辣椒、新鲜的果蔬肆意晾晒,竹编的簸箕、箩筐整齐排列,散发着淡淡的竹香。
邻里间的互助传统源远流长。在“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进程中,大量移民涌入四川,面对陌生的环境,邻里互助成为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根据四川省社科院的调研数据显示,在清初移民入川后的百年间,超过80%的家庭都曾接受过邻里的帮助。这种互助精神代代相传,形成了紧密的社区关系。谁家有红白喜事,全林盘的人都会主动前来帮忙。办喜事时,男人们搭棚搬桌椅,女人们在厨房忙碌,准备丰盛的宴席;办丧事时,大家帮忙料理后事,安慰家属。平日里,村民们也常相互串门,在院坝里喝茶聊天,分享家常。农忙时节,“换工”协作是常见的场景,你帮我插秧,我帮你收割,不较报酬,只凭一腔热忱与深厚情谊。
林盘里的孩子们,在这样温暖的环境中成长。他们一起在田野里奔跑嬉戏,在竹林里捉迷藏,在溪流中捉鱼摸虾。夏天,孩子们光着脚丫在晒坝上玩耍,玩累了就爬上果树摘果解渴;冬天,大家围坐在火堆旁,听老人们讲述古老的传说和故事。这种亲密无间的童年时光,成为他们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
在林盘的传统习俗中,还有许多体现邻里团结的活动。每年春节,林盘里张灯结彩,舞龙舞狮热闹非凡。舞龙队伍走街串巷,为每家每户送去祝福;元宵节,大家围坐在一起包汤圆、猜灯谜,欢声笑语不断;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邻里们齐心协力,共同参与。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增强了林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六、匠心传承的文化瑰宝
竹编、蜀绣、木雕等传统手工艺,是林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蜀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结晶。
崇州道明镇的竹编技艺,堪称一绝。竹编艺人从小就开始学习这门手艺,他们对竹子的特性了如指掌。制作竹编器具时,首先要将竹子破成竹条,再经过刮削、打磨等十几道工序,将竹条加工成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竹丝。这些竹丝宽度不足1毫米,却坚韧耐用。艺人们凭借精湛的技艺,用竹丝编织出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甚至能模仿蜀绣的针法,让竹编作品细腻如绣品。一个直径30厘米的竹编花瓶,需要艺人花费400多个小时,穿梭超过10万次竹丝才能完成,每一根竹丝的排列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
蜀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