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
不知谁家的收音机飘来川剧唱腔,王大爷兴致来了,当场哼起《白蛇传》的片段。川剧作为巴蜀文化的瑰宝,其故事与唱腔也在龙门阵中不断演化。老人们讲述白素贞与许仙的爱情时,会加入本地传说元素,比如“白蛇曾在青城山修炼”“雷峰塔原型在成都某座古塔”。这些改编让经典故事落地生根,成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孩子们在听故事时,不仅记住了情节,更记住了家乡与历史的关联。这种将经典故事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的传承方式,使得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让每个地方的文化具有独特的标识。
在四川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同样上演着相似的文化传承奇迹。羌族作为中国西南古老的民族,在漫长历史中曾长期没有本民族文字(注:20世纪80年代后创制了以26个拉丁字母为形式的《羌族拼音文字方案》),其文化传承全赖口口相传。每年的“夬儒节”,便是羌族文化传承的盛大仪式。在距离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县城约20公里的蒲溪乡,节日当天,“咚咚”的羊皮鼓声响起,祭祀队伍缓缓入场。老释比们念着没有文字记载、全靠代代口传心授的经文,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讲述着羌族的起源、历史、信仰和风俗。从开天辟地的神话到族群迁徙的艰辛历程,这些经文将羌族的文化记忆编织进每一个族人的生命中。
而在日常生活里,火塘边的讲述同样是羌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景。老人们围坐在温暖的火塘旁,向孩子们讲述“羌戈大战”的故事。故事中,羌族先民与戈基人战斗的英勇事迹,以及凭借智慧赢得生存空间的传奇经历,在老人的讲述中栩栩如生。孩子们专注的眼神中,民族的历史和精神正潜移默化地生根发芽。羊皮鼓舞的传承亦是如此,相传其起源与释比取经书的传说相关,如今,从五六岁的孩童到年轻人,都在长辈的教导下学习击鼓技巧和舞蹈步伐,聆听背后的故事,让这一承载着千年历史底蕴的舞蹈艺术得以延续。
彝族的阿细人同样依靠口口相传守护着民族的文化瑰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细先基”,是一部恢宏瑰丽的创世史诗。每当夜幕降临,在阿细人的村落里,老人们便会围坐在一起,唱起“阿细先基”。从天地的形成、人类的诞生,到阿细人的迁徙与发展,歌声中饱含着这个民族对世界的认知和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年轻一代在聆听中,感受着民族的根脉,传承着先辈们的智慧与精神,让无文字记载的文化在岁月中生生不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