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雕花木门,老木匠张叔正在打磨一块阴沉木,刨花如雪花般簌簌落下。他的工作台上,摆放着半成品的八仙桌、雕花窗棂,每一处纹理都浸润着时光的痕迹。“木料也是有脾气的。”张叔抚摸着桌腿上天然的树瘤,“这处疤结非但不是缺陷,反倒成了点睛之笔,像不像老仙人的寿眉?”
张叔的绝活是榫卯工艺。不用一根钉子,仅凭凹凸咬合的木构件,就能将桌椅组装得严丝合缝。他随手拿起两块木块,演示起“燕尾榫”:“这榫头像燕子尾巴,越受力卡得越紧,老祖宗的智慧,可比螺丝钉牢靠多了。”阳光透过木格窗洒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上,那些纵横交错的纹路,竟与木料的年轮奇妙呼应。
然而,随着现代家具工业化生产,传统木作市场急剧萎缩。张叔的工坊曾有二十多个学徒,如今只剩两三人。“机器做的家具又快又便宜,”他叹息道,“可那冷冰冰的,哪有手工的温度?”为了维持工坊的运转,张叔开始承接一些古建筑修缮的工作,利用榫卯工艺修复古宅的梁柱和门窗。当冰冷的机械流水线批量生产出千篇一律的家具时,张叔手中那些充满温度与灵性的榫卯结构,更显珍贵,却也在市场的洪流中摇摇欲坠。
榫卯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阆中当地政府联合高校成立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中心,对张叔等老匠人的经验进行系统整理和数字化存档。同时,通过“非遗工坊”模式,组织村民学习传统木作技艺,既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又为古建筑修缮储备了人才。
在乐山的乌木博物馆,年轻匠人李青正挑战着更大的奇迹。她的工作室里,数米高的乌木根雕巍然耸立,有的化作云海中的蓬莱仙山,有的塑成慈悲的千手观音。“雕刻乌木就像在与古人对话。”李青握着刻刀,眼神专注如炬,“这些沉埋地下千年的木料,本身就藏着故事,我要做的,是让它们重见天日后,继续诉说光阴的传奇。”
李青将3D扫描技术与传统雕刻结合,既能保留手工雕刻的韵味,又能提高制作效率。她先对乌木进行3D扫描,在电脑上设计出雕刻方案,然后利用数控雕刻机进行粗加工,最后再进行手工精雕。但这种创新也引发了争议,有人质疑这是否还算纯粹的传统工艺。李青却坚定地说:“传承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找到新的表达方式。”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在李青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折射出整个传统木雕行业在创新道路上的迷茫与坚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阆中古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