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如此,他依然坚持每周去学校授课,希望能为这门手艺播下新的种子。在他的努力下,已经有几名学生对竹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跟着他学习基础技艺。
当夕阳为古镇镀上金边,周伯的竹器店亮起暖黄的灯。竹篮、竹椅、竹风铃在光影里轻轻摇晃,仿佛在诉说着竹与手艺人跨越千年的默契。而小林工作室的窗棂间,仍透出点点灯光,他握着刻刀的身影,在墙上投下专注的剪影,继续雕琢着属于当代的竹间传奇。
道明竹编画:竹丝为笔绘丹青
不远处的道明镇,竹编画艺人正在演绎另一种传奇。他们将竹丝剖成比头发还细的竹蔑,以山水、花鸟为蓝本,通过挑、压、插、贴等技法,让竹编与绘画浑然一体。走进艺人老李的工作室,一幅《九寨烟云》竹编画挂在墙上,竹丝勾勒出的山峦层次分明,云雾缥缈,仿佛将九寨沟的美景定格在竹丝之间。
老李戴着老花镜,用镊子夹起竹丝,在素白的绢布上仔细勾勒。“这竹编画,每一根丝都是画笔,力道轻重不同,出来的明暗就不一样。”老李介绍道,“光是准备竹丝,就要经过选竹、煮竹、晾晒、刮青、劈丝、抽丝等十多道工序,一根合格的竹丝,宽度不到0.1毫米。”
如今,愿意静下心学这门精细手艺的年轻人寥寥无几,老李的工坊里,白发匠人比学徒还多。为了传承这门技艺,当地政府不仅将道明竹编画纳入非遗保护体系,还搭建了非遗电商平台,帮助艺人们将作品推向全国市场。老李也在网上开设了直播课程,向网友展示竹编画的制作过程,虽然吸引了一些关注,但真正愿意深入学习的人却很少。“这门手艺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沉下心来。”老李无奈地说。相较于过去竹编画订单不断、学徒盈门的盛况,如今门可罗雀的场景,更显这份技艺传承的艰难与紧迫。
二、糖香氤氲:滚烫里的梦幻浮生
磁器口的清晨,总被一阵甜香唤醒。陈记糖画摊前,铜锅里的麦芽糖在炭火上咕嘟冒泡,泛起琥珀色的光泽。陈师傅舀起一勺糖浆,手腕如执笔般悬在光洁的石板上,糖丝如金色溪流倾泻而下,忽上忽下,时停时转。眨眼间,一条活灵活现的游龙便跃然板上,龙须、鳞片、爪尖的纹路纤毫毕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画糖画讲究一气呵成。”陈师傅用竹签挑起糖龙,动作轻得像接住一片雪花,“手一抖,龙就断了脊梁。”围观的孩子们踮着脚,眼睛瞪得溜圆,生怕错过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