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先生醒来后,决定遵从梦境的指引。他四处筹措资金,修缮院落,置办桌椅茶具。开业那天,小镇上的人们纷纷前来。说书先生凭借着精彩绝伦的讲述,将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神奇的是,随着他的说书,茶馆里原本有些陈旧的桌椅仿佛焕发出了新的光彩,茶香也愈发浓郁。这个传说,本质上是巴蜀百姓对文化传承的浪漫想象——在川人心中,评书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文化图腾,即便遭遇战乱、变迁,只要有人惊堂木一拍,文化的火种就能重新点亮。
而在重庆磁器口的百年老茶馆,曾有位说书人以《袍哥传奇》化解两拨帮派的冲突。当时,磁器口码头鱼龙混杂,两拨帮派因货物运输起了争执,眼看就要大打出手。说书人一拍惊堂木,大声说道:“各位英雄好汉,且听我一言!昔日关云长单刀赴会,靠的是义;梁山好汉替天行道,凭的是情。今日各位因些许小事动怒,岂不让外人笑话?”他摆下“和事茶”,以故事中的忠义之道、处世哲学喻理,最终让剑拔弩张的双方冷静下来。从此,这家茶馆成了人们心中的“和平之地”,也印证了书场“小天地,大江湖”的文化定位——评书里的处世智慧,早已化作调节民间矛盾的润滑剂。
六、江湖在方寸之间
如果说书场是沸腾的盖碗茶,那么茶客与说书人便是沉浮其中的茶叶,每一次互动都激荡着文化的醇香。书场里的江湖,远比故事本身更加鲜活生动。前排常坐着几位“老书虫”,听了几十年书,对剧情的熟悉程度甚至超过说书人。要是说书人哪天说错个年份、记错句词,他们立刻就会“挑刺”:“李老师!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走的是北路,你咋说成南路了?”说书人也不恼,哈哈大笑着回应:“老哥哥好记性!这一回算我请客,茶钱记我账上!”
后排总有不少“流动听众”。卖糖画的张师傅挑着担子路过,听得入迷,就把担子往墙边一靠;送快递的小哥电动车一锁,站在门口听得忘乎所以;还有那穿汉服的小姑娘,专门从郊区赶来,就为听一段《白蛇传》。书场成了个奇妙的磁场,贩夫走卒、文人雅士,都被这一方小天地吸了进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说书人的收入全靠“打赏”。一曲终了,他们捧着竹制的“打赏筒”绕场一周。茶客们随意打赏,多则十块八块,少则一块五角,图的就是个乐呵。曾见过一位拾荒老人,颤巍巍摸出皱巴巴的纸币放进筒里,说书人赶忙作揖:“老爷子留着买馒头!”老人却摆摆手:“听您说书,比吃红烧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