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现在这么大。
这里也是昆曲的发祥地。
昆山地区的百姓们,为了乞讨,为了混口饭吃,往往会在口中传唱一种街边曲调。
这就是昆曲最早的雏形。
仔细一看这地图,朱瞻墡发现昆山四周全部都是多雨区域,周围单单就是天然的河道就好几条。
应该都是黄河和长江几次改道,冲刷出来的天然河流。
昆山地处低洼。
后世的昆山是放弃了低洼的区域,转而去了高处安家发展。
可这昆山,看似田地,似乎不能种植。
但朱瞻墡很清楚,经过数次的冲刷后,这里的土地已经开始变得肥沃起来。
现在的这里,其实是一处天然的良田。
沃野千里都不为过。
大明本质上还是一个农耕文明,
一个农耕文明就这么丢掉一块可以种植的好地方。
——想想都是亏的!
朱瞻墡心中对于新建这么一处大坝在昆山上游的事情,心底当即就十分的赞同。
钱反而是小问题。
不过需要拿出一个详细的办法出来。
“内阁加个班,在这几日拿出一个章程来,给王阳明批钱批物资,再给他调集人手,昆山地区的老百姓们太苦了,该过点好日子了!大坝建成,还要将百姓们接回来,让他们在当地安居乐业,种地养殖……”
“这些后续安置,都要考虑进去,哪怕钱没有了,都可以想办法,但百姓可不能就这么放着,任凭他们在自己家乡受苦。”
朱瞻墡考虑得比较仔细的。
昆山不只是要能住人,还得要留得住百姓。
不然依旧还是一块死地!
树挪死,人挪活。
但家乡能活下来,谁又愿意背井离乡。
特别还是这样的古代!
偌大一个昆山,整个地区的百姓们,竟然只能以乞讨为生……,
——想想这都是朝廷的悲哀!
朱瞻墡双手撑住身子,摁在长桌上,他望着这一大张长长的江南诸省府州县的地图,心中有些感慨!
如果没有王阳明的上报,自己都不知道这里的情况。
甚至都没有官员提到过!
这里的人就不是人了?
这里的百姓就不是大明的老百姓了?
一个小小的江南都是如此,放眼整个大明,这样的事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