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另一位年轻匠师犹豫道,“只是我们还没学会怎么用。”
我走进工坊,听到这些议论,心中已有对策。
“你们的手艺值得尊重。”我对众人说道,“但时代在变,我们需要更高效的生产方式。这不是取代,而是升级。”
我调出史鉴通灵系统中关于工业革命初期制造业改革的案例,挑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激励机制与培训方案。
“从今天起,愿意学习新技术的工人,每月额外发放奖金。”我说,“每掌握一项新技能,便可晋升一级,薪资随之上调。”
人群一阵骚动。
“另外,我们会安排科研团队轮流驻厂,手把手指导你们使用新设备。”
有人开始动摇,几位年轻的匠师率先报名参加培训。
“给我看看那是什么东西。”一位年长铁匠眯着眼睛打量水力锤。
几天后,工坊内的生产效率明显上升,抵触情绪也逐渐消散。
……
军事与经济双线推进,成效初显。
但在一次综合评估会议上,矛盾再次浮现。
“投入太大,回报周期太长。”一名财政官员皱眉道,“若不能尽快见到成果,恐怕难以继续维持这种高强度研发。”
“科技发展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徐逸冷静回应,“我们必须有长远眼光,不能因短期困难放弃未来。”
我看着两人争执不下,决定采取行动。
“召集所有部门负责人,组织一次公开辩论。”我说,“让大家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会议室内,各方代表依次发言。
军械司展示新式武器在战场上的表现,工坊提交生产效率提升的数据,财政部门则列出当前支出明细。
“我们的投入确实巨大。”我总结道,“但也要看到,军事防御能力提升,意味着我们可以减少守军数量,节省人力成本;经济效率提高,则意味着税收增长,财政压力反而减轻。”
众人陷入沉思。
最终,在数据面前,原本持反对意见的官员也不得不承认,这场科技改革确实带来了实质性变化。
“那么接下来,我们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有人问道。
我沉默片刻,望向窗外。
“下一步,我们要打造一支真正的科技军团。”我的声音坚定而清晰,“不只是武器,还有通讯、运输、医疗……我们要把科技融入每一个角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