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地搓着衣角,两个孩子躲在她身后,怯生生地打量着这个陌生的男人。
老孙没说什么漂亮话,只是默默地帮着把院子里堆积的柴火劈了,又把漏雨的屋顶修好了。
临走的时候,他掏出身上所有的钱,塞给那个女人说:"我没什么大本事,但我保证会好好干活,把孩子养大。" 就这样,老孙在蓝家村安了家。
从那以后,老孙像是变了个人。以前他总是独来独往,现在每天下班,都会急匆匆地往家赶,他说家里有人等着。
他的饭缸里,也开始出现以前从未有过的荤腥,那是妻子给他准备的。有时候厂里加班晚了,他妻子会带着孩子来送晚饭,远远地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那是家的味道。
可生活的重担,也让老孙变得越来越沉默。两个孩子要上学,家里的开销越来越大,他不得不更加拼命地干活。
有一次,他在操作机器时不小心被划伤了手,鲜血直流,可他只是简单地包扎了一下,就又继续干活。我劝他休息几天,他摇摇头说:"没事,这点小伤不算什么,耽误了生产可就麻烦了。"
看着老孙那只缠着纱布的手,我突然明白,生活就像一台不停运转的机器,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零件,只有拼尽全力,才能保证它正常运行。
而支撑着我们咬牙坚持的,往往不是什么远大的理想,而是那些藏在心底的牵挂和责任。
厂里的领导,就像走马灯一样换了一茬又一茬。杨书记是个和蔼的老头,总喜欢在车间里转悠,看见谁累了,就递上一根烟,聊几句家常。
宋书记则是个急性子,说话办事风风火火,那段时间厂里的生产效率倒是提高了不少,可也得罪了不少人。
朱广军是个技术出身的领导,整天对着那些机器设备研究个不停,他主导上了颗粒加工项目,为厂里的转型打下了基础。
段良厂长来了之后,搞了一系列改革,虽然有些措施不太接地气,但也让厂里的管理规范了不少。
孙厂长则是个注重人技术的人,遗憾的是好吃“亏空”,闹得厂里的气氛在他任职期间一点不融洽,可生产上却没什么起色。
我是第六任厂长,刚来的时候,心里其实挺没底的。看着那些比我资历老的工人,看着那些运转了多年的机器,总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我想起老书记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管理一个厂,就像种一亩地,你得用心去琢磨,什么时候该浇水,什么时候该施肥,什么时候该除草,只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