吧!这还多亏王站你平日里教得多!”
那带着乡音的对话,在轰鸣的锅炉声中显得格外亲切。工具与设备碰撞的叮当声,混着爽朗的方言笑骂,构成了车间里最独特的交响曲。
食堂里,打饭阿姨盛上满满一勺咸菜,总会热情吆喝:“尝尝俺腌的艮呱唧,就着馒头强是了!” 深褐色的咸菜丝闪着油亮的光泽,咬上一口,脆生生的口感带着恰到好处的咸香。
大家围坐在饭桌前,一边就着呱唧大口扒饭,一边用方言唠着家长里短。“今晌午这菜,强是了!” “咱家孩子最近学习咋样?” 此起彼伏的方言,让简陋的食堂充满了家的温暖。
这些方言,不只是简单的词汇,更是红岛人生活的缩影,是我们共同记忆的载体。如今离开红岛许久,偶尔在异乡的街头听到相似的方言,心里总会泛起一阵暖意。
那些 “嘎咕”“强是了”“艮呱唧”,早已成为我生命中最动听的音符,永远回荡在记忆深处。
“聚散终有时,再见亦有期。” 坐在飞驰的公交车上,我望着窗外掠过的风景,心中默念。红岛的七年,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那些与我并肩作战的兄弟姐妹,那些在岁月中沉淀的情谊,将永远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五月的风裹着槐花的甜香钻进值班室,我坐在桌前整理着最后的工作交接文件,指尖划过泛黄的巡检记录,油墨印下的字迹仿佛还带着当年的温度。
桌上的老式座机突然发出刺耳的铃声,惊得窗外的麻雀扑棱棱飞走,也拉开了这场特殊告别仪式的序幕。
昨天晚上拨通吕村主任电话时,听筒里传来此起彼伏的鸡鸣犬吠,混着远处拖拉机的轰鸣声。
“老王啊!” 吕村主任的大嗓门震得我耳膜发疼,却暖到心窝里,“听说你要调走?可不能啊!咱村这些年多亏了你,给村里协调用了许多劳力,每逢需要人的时候你总是想着我,乡亲们都记着你的好呢!”
我仿佛能看见他黝黑的脸上,皱纹里都藏着不舍,电话那头隐约传来村民们七嘴八舌的问候,像春日里叽叽喳喳的燕子,带着泥土的质朴与热乎气。
“吕主任,这些都是应该做的。” 我喉咙发紧,“这些年,也谢谢你对我在工作上的支持。” 电话挂断许久,耳畔还回荡着他那句:“常回来看看,这儿永远是你的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设备高部长的电话是在晚上十点时打来的。办公室的白炽灯在文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