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和对家庭的无私奉献。
就这样,王文勤踏上了艰苦的劳作之路。
在盐场,沉重的泥土压弯了他年轻的脊背,每迈出一步,都似在与生活的苦难奋力抗争,那每一步留下的脚印,仿佛都是他与命运搏击的见证。
在田地里,他推着满载粪便的推车,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挥洒着汗水,那汗水滴落在土地上,仿佛是他对家庭责任的深情浇灌。
看着儿子疲惫的身影,我的娘心疼不已,她的心就像被无数根针扎着,疼痛难忍。
但她更明白,这是改变命运的必经之路,就像蝴蝶破茧前必须经历黑暗与挣扎,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成长,家庭才有希望。
二儿子王文俭一天学都没上,年纪尚小,便跟着生产队里的人放牛、放猪。
他整日穿梭在田野间,与牲畜为伴,那小小的身影在广阔的天地间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如此坚定。久而久之,他成了村里出了名的 “老社员”。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良母亲那敏锐的目光再次捕捉到了孩子未来的方向。
她意识到,孩子不能一辈子都干这些粗活,必须学门手艺,才有出息。
恰在此时,小姑父要闯关东去吉林敦化县做铁匠活,我娘听闻后,毫不犹豫地找到小姑父。
她的眼中满是期待,那眼神仿佛能穿透一切困难,看到孩子美好的未来:“他姑父,你看文俭这孩子,虽说没文化,但吃苦耐劳。
你带他去学打铁吧,将来也能有一技傍身。” 小姑父面露难色,犹豫着说:“这一路山高水远,路途艰辛,孩子能受得了吗?”
我的娘斩钉截铁地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相信他能行!” 她的话语,如同钢铁般坚硬,不容置疑。
于是,王文俭背上行囊,跟着小姑父踏上了闯关东的征程。
看着孩子离去的背影,我的娘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孩子远行的担忧,又有对孩子未来的期许,她知道,这是孩子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也是家庭改变命运的一次契机。
三儿子王文持初中毕业后,我的娘又开始为他的未来谋划。
她找到生产队长,提出想让孩子跟着队里的人出去干副业的想法。
队长疑惑地看着她,眼中满是不解,问道:“外面的世界复杂多变,你就放心让孩子去?”
我的娘目光坚定,反问:“不让孩子出去闯荡,难道要让他一辈子窝在这小村庄里,碌碌无为?” 她的话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