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待着。
“自然,他们的生活也有了极大的改观,因为官民、汉番之间,彼此信任,黎女学得非常的用心,而且她们本来也是心灵手巧,善于纺织的,也有种棉花的经验——你们可知道,南松时,有个出名的织女黄道婆,我们从小也曾听过她的传说,都叫她‘织女星’的,那就是从黎人这里学来的手艺。
松江一地的纺织业,就是黄道婆归乡后,得到点化而繁荣起来的。这些黎人,尤其是在崖州一带的老熟黎部落,也还有很多老人,记得黄道婆的名字。我们买地这里,松江县衙特意每年馈赠物资,送来‘谢师礼’,表示松江人没有忘却黎人授艺之恩。
而黎人对此也非常高兴自豪,也以特产回赠,更是在崖州为黄道婆立了香火祠,并且把城内的主干道叫做‘黄道婆路’,当做是对此事的纪念。汉番之间,能在短短十几年内,相互友好融合成这个地步,这是很不容易的。”
融合得这样好,黎人的生活水平之提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因他们学得下力,而且非常听话,官府说种什么就种什么,怎么种就怎么种,等几年就等几年,因而,不单是棉花,什么橡胶园、棕榈园、漆树园,十年内,陆续都进入了收成期,如今五指山的黎族也纷纷下山出外,开辟起这些经济林来了。
这琼州岛虽然因为常遭台风的关系,种水稻也不能很丰产,但这些经济树木是真的适合,又有丰富的果子出产,可以制造水果罐头。有了这些丰厚的产出,何愁岛上的日子不好过?按顾眉生的说法,“本来住吊脚楼,住竹屋,别说砖房,连土胚房都觉得奢侈,可如今呢?时兴是修水泥房,连砖房都不看在眼里了!”
“仓促迁居过来的汉人北民,能够得到妥善安置,徐徐被我们消化,移风易俗融入买地活死人之中,也是多亏了黎人的配合和劝说。虽然黎人中有不少也跑到南洋去了闯荡发财了,但留下来的这些,真是没话说,在土番中要争个第一,没有丝毫问题。
要说这黎蔷,大概也是在这样的风俗之中,才会如此大胆吧——倘我不说这些,你们大概也以为这是个天生异数了,很少有第一代平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