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也是,人多了,意见多了,自然都会寻找自己的发声渠道。民间这样首发倡议,发表在地方报纸上的事情,如今也渐渐频繁起来了。不过,像是《艇仔粥倡议》这样,得到广泛共鸣,形成了声势,让那些洋番,害怕得赶紧买下一份报纸,为自己辩白起来——
除了这些打擂台的文章之外,看看,《羊城消息》这些版面,除了笑话、话本之外,是不是每一期都有些为那洋番说话的意思?不是说洋番的新移民,为本地带来了多少工作机会,为工厂贡献了多少新的发明,就是采访一些在本地有体面工作的洋番,让他们来赞美买地的好处,无非都是在宣扬洋番对六姐的忠心,以及在本地的好处。”
“不止如此——他们更是要让大家看到,洋番中,素质过人,发挥积极作用者,依旧是占了大多数,那些走了歪路的,始终是少数人,不能把自行车窃案,全都歪栽给他们,那还是土番和汉人蟊贼的罪过。”
羊城港府衙,宣化办公室中,两个吏目手里也都是举着报纸,一边品着清茶,一边相谈,其中一人年纪略长,大概三十岁上下,说话不紧不慢,一只手点着桌子道,“你等着吧,眼下是路途还远,一时间来不及赶路,再过两三个月,这《羊城消息》上,必然会刊登什么文章,小李,你可知道?”
“袁哥,考校我呢?”
被称为小吴的,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女吏,生得姿容出众,眉眼天生略弯,仿佛时时刻刻都在微笑一般,一看就知道是性格活泼、善谑善笑的女娘,听同僚这么一问,她眼珠子一转,“我想想……知道了!”
便是喜滋滋、笑嘻嘻地道,“便是那些三类人才,被分配去边疆做工还债的女工,让她们说说自己在边地的生活,是么?”
“妙啊!这也是一举两得之事——一来,如此也让普罗大众知道,洋番来到买地,除开那些和贸易相关,民生感受不强,来了又走的边缘人群之外,也绝不是只有他们印象中的两个极端——不是人上人,便是为非作歹的小偷伎女,也有许多默默无闻的洋番女性,去到边远地方,在当地成亲生子,安顿下来。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