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十个有时候十个能活。如此二十年下来,人口也是增加了不少。
这年轻一代中,有出息的都愿意当水兵,也有做水手的,或者是去东海沿岸的若干小岛,开养殖场、打鱼做罐头、晒鱼做鱼干的。这个行当,现在相当赚钱,因为鱼类背靠大海,是天气变化,粮食吃紧时,民间很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当然,也有些人喜欢热闹,便到羊城港内来谋生,撑船在河涌和海边往返,还有靠着河涌开点杂食铺子,卖同族那里拿来的干货的。这艇仔粥,就是河涌这里往来的疍民人家售卖,固然沿河的茶馆食肆也有效仿的,但对羊城港的老饕来说,疍民、南洋陈米、葱丝芫荽,这都是必不可少的,有些食铺为了体现用料扎实,特意用辽东新米来熬粥,固然开花软烂,糯香适口,但在挑剔的街坊来看,做艇仔粥就蛮不是那个味儿!
虽然一些钱区的大茶楼,还有什么洒火腿丝、花生米碎的,但在内城区这里,艇仔粥始终就是这么简简单单地一碗鱼鲜粥,街坊邻里,或者是下了晚班来吃口点心,或者是早起送完孩子买了菜,到河边来歇歇腿,看看报纸对付一口早饭,大家围着清水漫道河岸边上,临时摆出来的小桌凳:矮凳子搭配高凳子,高凳子上摆着两三个碗,都是街坊从自己家里拿出来的,那卖粥的只管舀粥出来,艇上没有碗筷,餐具也要自带,有些会吃的,特意拿个大碗,这样粥浅好拿,捧在手心站着吃也行。
这种临时组成的小粥摊,不是有人读报,就是口耳相传一些城里的新鲜事,早上,隔壁茶肆的客人也会来买粥带到茶肆去,晚上,很多人从摊子上买了些小菜粉面,也会来买一碗粥溜缝儿,可谓是民生百态皆适,一碗粥有的甚至才两块钱,能吃到自家熬不出的浓稠米汤,还开个荤腥,再把城里的消息听个满耳朵,的确是相当实惠。
这不是,下午钱街那里的动静,还没到晚上呢,就传到了七八里外的内城了,这些或站或坐,拿调羹舀着粥面降温的街坊,顿时都竖起耳朵来了,“还和前两年一样,拿铁链子锁了一排人,戴了木枷游街示众,全都刺配到远外地方去,一辈子不得返回?”
“那可没有——瞧你们说的,前两年的那些人,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2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