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广府道(主要是羊城港)的衣食住行消息,市面上的布料价钱浮动,租房买房的行情价、地段特点,菜价、食铺的开张关张,时令养生消息的介绍,以及城内马车、自行车的购买、租赁和使用价格,去往周围地区的船票、车票供应、价格,还有最新开发出的广府道旅游路线等等。
这些具体琐碎的民生消息,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出起稿子来是很轻松的。采编的难度当然要比影响力极大的主刊《买活周报》要低多了,待遇当然也有差别,除了主编张利青是从本部调出来的之外,别的岗位,找的主要都是一些性格活泼的年轻人,倒不拘泥于学历和文采。
这也是编辑部氛围轻松的原因,同样的,报纸的风格也很活泼,再加上也会刊登笑话、话本什么的,在羊城港的知名度并不低,甚至在很多广府道之外的地方,这本刊物也被视为是羊城港生活的一个缩影,受到了追捧首都风尚的年轻人喜爱。
别看赵康咋咋呼呼的,一副吃光花光的无赖模样,其实他的影响力也很大,他写什么食谱,食材就跟着走俏,去过什么食肆,推许的点心,也很快就会迎来一波人潮。
对他来说,这份工作是非常适合的,哪怕是前些年菜价高涨的时期,也不愁没有文章可写——物资紧缺,就写一些好生利用食材的文章,写一写怎么用最少的钱获得最多样的营养……他做这份工是得心应手,真恨不得一辈子在编辑部干下去,哪怕工资不涨也是甘之如饴。
也是因为对报刊的定位特别满意,赵康在这件事上也很敏感,不但竖起耳朵,不错过一句对话,而且一出门,就跑到编辑部公认的智多星小吴那里,像她低声报信,
“刚主编在问卢马姬的工作——原来卢马姬是在港区学校教英吉利语的,正准备考大学哲学系,就是准备走特招,所以没有生活津贴,所以还在寻找奖学金……你说,主编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从哪里知道了卢马姬需要奖学金的事,突然大发善心,准备让她到我们这里来供稿?多一份进项?她总不可能是要把卢马姬招进来做编辑吧,这是风马牛不相及——太不搭噶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