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羊城港到壕镜吕宋,只要是个洋番,掌握两门语言那都是最基本的,弗朗基语、红毛番话,更是洋番中新的通用语了。哪怕是别国的洋番,来到买地之后,除了汉语之外,也多有兼学这两门语言的,尤其是弗朗基语,就是为了在洋番内部沟通方便来着。
哈绿萝是英吉利人,会说一点弗朗基语简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想要靠这个来吃饭,那就有点异想天开了,不过,这孩子好在也有些别的天赋,那就是她对服饰是很有兴趣的,从小就爱打扮自己,并且很乐于对外推销自己的‘设计’。
这让她在学业之外,也得到了兼职的机会,三不五时就要前往一家颇有规模的服装工厂干活——对买地的学校来说,这种半工半读反而是常态了,很多人到了三四十岁都还在读书,哪怕一次只能修读一两门课程,但慢慢积攒着也能读完中级班。
提升学历和收入不说,只要选修的课程超过若干学时,学校就还给发餐券,能管一顿饭——虽然荤菜、调料什么的,都要另外花钱买,但最基本的主食也还是能给免费吃饱的,只要不挑剔味道和质量的话。这对很多人来说,也是不小的诱惑了。
当然,免费的午餐,味道要有多好,那也是不可能的,除了米粉这种用陈年米也没有什么不同的餐点之外,米饭是发黄的陈年米,吃在嘴里粗拉拉的,配菜也就是咸菜了,前几年连青菜都很少,这段时间才开始慢慢恢复一些萝卜、大白菜的供应。
这和若干年前的学校食堂是无法相比的,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若干年前,学校也少,这些年来学校越开越多,学员人数也是一样,质量有所下降大家也都能理解,再者,有多少人能吃过二十年前的学校食堂?二十年下来,不但学生早毕业了,就连当年的老师,大概也都不在岗位上了——至于说是校长之类的,他们倒也不来食堂吃饭那。
也因此,大家对食堂的接受度还是比较高的,想打牙祭,要么早点来排米粉的队伍,要么就自己出去吃。食堂这里的周转率也很高,打着米饭的学生们,一坐下,把咸酸菜和炒萝卜、烩杂鱼,往饭里一倒、一拌,借着菜汁的滋味,稀里呼噜地往嘴里扒拉着,嚼也不嚼就往下咽,吃完了一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2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