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该怎么弄?去哪里找活给他们干?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推不得拖不得,这人哪怕是饿上一天,都是满肚子的火气。至少要给他们劳动换粮食的机会,否则,就得立刻把他们干掉,因为很显然,被拒绝交易的哥萨克人,不会静悄悄地走向荒野,他们倒是很可能静悄悄地操起尖刀,走向附近的某个村子,要么自己被杀死,要么,就是杀死谁,去夺取他们的粮食。
以如铁城自产的粮食,供应这么多移民的食量是根本不够的,所以每年如铁城都要大批买入土著和黑大汉农场的粮食,这也是最划算的海贸,宝贵的跨洋运力,用来运粮食是浪费的,运来买地那里的棉布、盐、糖和铁器,用较高的价格和土著们换粮食,这才更合理一些。
同时,利用得到的粮食来置换这些移民的劳力,修一下要人力的城建、水利工程,修路、修水渠,开拓新的小麦地……这样,如铁城和周围的村子,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贸易圈,很多东西也在慢慢地发展。
比如说御寒的毛衣——从前这东西很显然也还依赖于海对面的毛线,因为在买活军到来之前,土著并不是特别擅长或者特别积极地养羊,他们对羊的热情远没有对马来得高,一样是欧罗巴人带到黄金地的牲畜,马的发展是最好的。不过,鞑靼人来了以后,就不同了,把羊一养上,苜蓿草那么一种,草原上很快就呈现了全新的面貌,不过是一两年间,本地自产的羊毛就多起来了。
这也就意味着,毛衣很快就会普及开来,成为大家人手一件的必需品,农民永远不必担心自己的粮食没东西可换,他们会发现,需求是不断被制造出来的,原本天气一冷就往南方迁徙,有个窝棚就能满足过冬的他们,也会更情愿留在居住地过冬,并且认为自己是需要木屋、火炕、毛衣和劈柴的,还有铁锅、铁斧、铁锄头……
比起担心多余的粮食没有去处,还不如想着该怎么克制自己饮酒的热情,把有些似乎比酒更好,更能让人舒服的东西——譬如说冬天的毛衣和火炕给换回家里来吧。
时至今日,买活军的这种做法,已经完全深入人心,几乎成为了活死人的共识了——这种同化的办法,没有什么慷慨激昂的演说,也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