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来到买活军的地盘里和她交易,然后被买活军超时代的科技感化收服,开始向买活军靠拢。她能发明牛痘,能传授治病救人的知识,自然便会吸纳另一批人才。谢双瑶对人性的认识充分而清醒,对这时代也没有过高的估计,在这个时代,这种时候谈理想,实在是有几分可笑的,95%以上的民众是文盲,根本就没开化到能拥有理想的程度,剩下5%的人也没接受过一点新思潮的洗礼,甚至新思潮本身现在都还没诞生,她能和这个年代的人谈的只有利益,谁的利益和她捆绑得最紧,她就最能依赖谁。
所以张地主是必须要消灭的,因为大家很难找到共同的利益,冲突点倒是很多,而刘老大却值得收服,他就是自己不来,谢双瑶也不是没别的办法,刘老大麾下的小兵在临城县常来常往,买活军总有办法让他们看到阅兵。刘老大自己很积极主动,这倒是出乎意料,省了她很多事。谢双瑶认为她和刘老大至少目前有共同利益——刘老大想继续做他的私盐生意,而只要不在买活军的地盘做这个,谢双瑶对此并不反感(当然刘老大在买活军的地盘卖私盐也赚不到什么钱),而且她逐渐发现私盐贩子是现在她最该拉拢的一批人。
倒不是为了别的,而是因为私盐贩子以及乡村货郎,在这个年代,维系的是最下沉的乡村商业网络,而且有许多最封闭的乡村甚至连货郎都不太需要——但他们却是一定要吃盐的。用后世的话说,私盐贩子就是把大敏朝的‘最后一公里’掌握在手里的人。如果一个政权想要达成对自己地盘的精细化统治,那他们的前期调研就非得跟着私盐贩子一起做不可。
精细化统治对大敏朝来说,是一个很有弹性的概念,精细化最精细的时候大概能下到县,最粗放的时候,就像是如今,皇权的触角很可能仅止于一些重点城市。在重点城市之外的广袤国土上,他们只能依赖中小地主来间接性地统治这些土地。——当然,这是按后世的标准来衡量,如果用大敏朝的标准的话,只要按时纳粮交赋,麾下没有另立山头,没有农民造反,那么便姑且可以认为在这片土地上的统治是很有效的。
至于说一项政令推出后,能够从上到下地贯彻实施……哪怕是最无关紧要的命令,能做到这一点的,那都必须是大能臣、大权臣了,大部分情况下,皇权就是这么一回事,不死不活地吊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