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了之后,临县的粮食、铁器、盐巴,许县的煤、棉,都开始互通有无,棉布、棉絮有了供应,但价格依旧居高不下,因数量还是有限,而且也被县里的殷实人家争购——如今村里没了地主,自然比不上县里的人有钱了。葛爱娣是想着距离上回进城已有一月,只怕价格已落下来了,她叩门入衙以前都还在惦记着此事,在衙门里晕晕乎乎转了半日,又被叫去见了谢六姐,得了几句勉励,令她三日后来上工,一日35文等等,更是心潮起伏,走出衙门平复了好半日,方才去西门等徐大发。
徐大发先是依着妻子的吩咐,到县里各商铺去探探价格,两夫妻约好了在西门见面吃早饭,葛爱娣到时,徐大发还未归,恰好人潮也多散去,她便在鼎边糊的摊子旁坐下,笑道,“味儿好鲜美!给我来一碗。”
一碗鼎边糊是两文,比鸭汤米粉要便宜些——但里头是没有肉的,鸭汤米粉里时而有些鸡架、鸭架什么的,油星也多,鼎边糊味道更清淡,米粉调成糊状,在烧热的铁锅两边淋下,结块后铲入汤里稍煮即可,那汤头油星不多,切了细细的白菜丝、瓠瓜丝在里头,喝着却很鲜,鼎边糊入口即化,和米粉比,更靠近临县老辈人的口味。葛爱娣喝了一口便道,“加了干海带!”
“干海带是便宜了,如今价格又降,皇榜上讲的,干海带泡水,煮菜时加一些便鲜,也要常吃海货,否则要得大脖子病呢。”出摊的老板也姓徐,三十来岁年纪,半年多胖了不少,拉起白巾一边擦汗一边讲,“你往东门去,有个云县海货铺,那里是最便宜的,货也正,又干净,极是好。”
葛爱娣闻言忙谢过老板,又到一边摊头买了炸焦圈,这是面糊调的味,倒入模具中,放在滚油里炸,焦香油润,和清香鲜美的鼎边糊乃是绝配。炸焦圈的是徐老板的儿媳妇,呵呵笑道,“娘子好吃头。”
这早餐虽无肉,但对农民来说却也奢侈,儿媳妇的话有些听头在里面。葛爱娣心道,“我将来一日挣35文,如何吃不得?”面上却不露,只一笑,又扬手招呼道,“官人,这里!”
徐大发从远处匆匆走来,他却要吃米粉,端了一碗来,葛爱娣还为他要了两个焦圈,那儿媳妇便弹动舌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