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君心,下顺民意,又有两大尚书背书,他若反对,就是与天下为敌。
支持?
他心中又不甘。
这个外甥,已经越来越脱离他的掌控,甚至让他感到了威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就在长孙无忌犹豫不决之时,一直沉默的房玄龄,再次站了出来。
“臣,以为,殿下之策,既然有戴、段二位尚书鼎力支持,已然具备可行之基。中书省,自当全力配合,拟定敕令。”房玄龄一锤定音。
他不是看不出太子权柄日重,但他看得更远。
房玄龄看到的是,一旦此策成功,整个大唐,将获得何等巨大的利益!
在江山社稷的千秋功业面前,个人的权谋与派系的争斗,都显得微不足道。
“臣,附议。”杜如晦也简短地表明了态度。
至此,三省六部,最重要的几位大佬,已全部表态支持。
长孙无忌知道,大势已去。
只能压下心中的不快,躬身道:“臣,遵殿下令。”
“好!”李承乾点了点头。
“总司衙门,便设在东宫崇文馆。即日起,所有相关人等,皆需到崇文馆当值。”
李承乾的语气,不容置疑,“吏部遴选之官员名单,孤,今日便要看到。”
“户部之债券章程,工部之勘探计划,三日之内,孤,要看到最终的成文!”
李承乾开始下达一道道具体而明确的命令,展现出了惊人的行动力。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此事已成定局之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响了起来。
出列的,是太子少师,李纲。
这位须发皆白的老臣,是太子的老师,也是以刚正不阿,死守礼法闻名的当世大儒。
他颤巍巍地走到大殿中央,对着李承乾,深深一揖。
“殿下。”
“李师请讲。”李承乾对他,还是保持着足够的尊敬。
李纲抬起头,老眼中,充满了担忧与不解。
“殿下兴修水利,以工代赈,老臣,亦知是利国利民之善举。”
“但,老臣有一事不明。”
“殿下为何要以‘东宫’之名,发行那所谓的‘债券’?又为何要将总司衙门,设在这东宫之内?”
他的声音,陡然变得严厉起来。
“殿下!您是国之储君,非是朝廷之宰相!储君之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