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何立刻会意,从怀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了一卷早已准备好的奏疏,高高举起。
“殿下有本,奏于诸公!”
一名内侍接过奏疏,呈于房玄龄之手。
房玄龄疑惑地展开奏疏,只看了一眼,他的瞳孔,便猛地收缩了起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奏疏的标题,龙飞凤凤舞地写着一行大字——
《论关中旱情防治及以工代赈疏》
房玄龄压下心中的震惊,迫不及待地向下看去。
奏疏不长,不过千余字,却字字珠玑,石破天惊!
整篇奏疏,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论“防灾”!
奏疏中,太子李承乾,以前所未有的高度,系统性地提出了“水利兴建”的构想。
他指出,关中并非无水,而是“有水不能用”。
渭水、泾水、灞水,诸水环绕,为何还会大旱?
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成体系的灌溉渠道!
建议立刻成立“关中水利司”,由工部牵头,户部拨给专款,在整个关中平原,效仿前秦郑国渠,兴建一个覆盖数十万顷良田的巨大灌溉网络!
将江河之水,引入田间地头,彻底改变关中靠天吃饭的局面!
奏疏中,甚至还附上了几张极为精美的图纸,详细地绘制了主干渠、分支渠,乃至毛细斗渠的规划走向,其专业与精细程度,让身为宰相的房玄龄,都看得叹为观止!
第二部分:论“救灾”!
这一部分,更是颠覆了在场所有人的认知!
太子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以工代赈”!
直接开仓放粮,有利有弊。
利,在于能救活百姓。
弊,则在于会滋生懒惰,且流民聚集,极易生乱。
而“以工代赈”,则是将“救灾”与“兴建”完美地结合起来!
朝廷不再是无偿地发放粮食,而是“雇佣”那些因天灾而失去土地的灾民,去参与水利工程的建设。
做得多,得粮多。
做得少,得粮少。
如此一来,灾民们,不仅得到了救命的口粮,更通过自己的劳动,保住了尊严!
朝廷的钱粮,没有白白消耗,而是转化为了永久性的水利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更重要的是,将数以万计的流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