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可见一斑。
\n
刘备亦知牵招为人,故而也不愿欺瞒牵招,如实道:“我并非要让子经弃大将军而助我,而今我与大将军皆是为了辅佐天子、安定万民,子经只需在职责范围内助我即可。至于今后,若我与大将军起了冲突,我必不会让子经为难。”
\n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n
刘备当年便因公孙瓒和刘虞起冲突而陷入两难之境,最终不得不选择逃避,自然不愿因此而让牵招为难。
\n
若是旁人,刘备必不会说得如此直白;但眼前之人是牵招,刘备不愿刻意隐瞒。
\n
牵招暗暗松了口气:玄德还是当初那个重情义的玄德。
\n
遂又道:“若是职责范围内,我定会竭力以助玄德!我虽不懂天下大势会如何演变,但却深知大势洪流不可逆改,即便强如公孙瓒亦是自焚于易京,倘若大将军最终为大势洪流所吞,还请玄德能看今日恩义护其一脉。届时,我亦愿与玄德共图大业。”
\n
刘备大喜,握着牵招的手道:“有子经这话,我便放心了。”
\n
牵招的想法跟田丰相似:只要袁绍还在,便不可能另投新主,哪怕是刎颈之交刘备也不行;袁绍若不在了,只要刘备能善待袁绍的子嗣旧部,便可投效刘备。
\n
无关乎立场和情谊,而是重义之人恪守的道理。
\n
得了牵招的答复,又有诸葛亮分析了去常山国屯田的利弊,刘备不再疑虑,转对诸葛亮道:“营中新卒前往常山国屯田诸事,就交由军师了。我与子经十年未见,今日定要饮个痛快。”
\n
诸葛亮会意,起身作辞,不再打扰刘备与牵招的叙旧。
\n
离了刘备的营帐后,诸葛亮便召来了关羽、颜良、文丑、焦触、张南,传达袁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