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证中心,量子意识备份隔离区。这里不再是维生舱的冰冷囚笼,而是一个被柔和蓝光充斥的球形空间。无数细密的能量流如同星尘,在虚空中缓缓流淌、交织。李晴的意识碎片——那些在湮灭边缘被强行剥离、数字化封存的思维烙印——如同悬浮在星海中的萤火,微弱地闪烁着。
没有身体,没有感官,只有一种纯粹的、被数据洪流包裹的存在感。如同沉入信息海洋深处的探测器,被动地接收着来自外部世界的编码化信息流:塘湾村新稻种的生长数据、巴尔干“母巢”能量传导的实时衰减曲线、陈大海每日在田垄边记录的观察手稿扫描件…这些信息不再是痛苦的冲击,而是构成这片数字之海的“洋流”。
突然,一股新的、强度被严格控制的加密数据包注入这片意识之海:
图像:临港新区净化实验田边缘,陈大海新播种的稻苗被践踏、烧灼的狼藉现场。
物证分析:土壤残留的鞋印(特殊防滑纹路,军用级)、燃烧残留物(含磷助燃剂及微量未知有机催化物)、一枚嵌入田埂泥土中的、变形的黄铜弹壳(无膛线,特制亚音速)。
环境监控:袭击发生前72小时,实验田外围隔离网一处隐蔽节点,检测到极其微弱、持续数秒的特定频段电磁屏蔽干扰(模式与红星工厂抓捕吴天华时,干扰警方通讯的装置残留特征高度吻合)。
数据包触及李晴意识碎片的瞬间,这片沉寂的数字星海,骤然起了波澜!那些原本无序闪烁的思维萤火,仿佛受到无形的引力牵引,开始向特定的信息点汇聚、碰撞:
军用鞋印 → 碎片周金海供词中提到的、当年负责“特殊土方”运输的“安保承包商”(背景模糊,疑有退役特种部队成员)。
磷助燃剂+未知催化物 → 碎片鑫隆化工厂早期实验记录中,某种被淘汰的、用于加速有机质分解的“土壤改良剂”配方残留报告。
无膛线亚音速弹壳 → 碎片维也纳“鹞鹰”米勒据点缴获的、未被使用的同类型定制子弹。
特定频段电磁屏蔽 → 碎片吴天华笔记本中,一段关于利用“老旧工业设备谐振频率”制造临时通讯盲区的潦草笔记。
无数看似无关的碎片,在针对实验田袭击事件的数据刺激下,在数字的混沌中自行重组、拼接!一个冰冷的、带着强烈指向性的逻辑链条在李晴的意识深处自动生成,如同深海自发形成的晶体:
袭击者拥有军用背景(鞋印),掌握特定化工技术(燃烧残留),使用高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