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性的语句和词汇,充分地发挥了每个参与者的自由度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困难。举个简单的例子,响让爱伦坡写一句,所有人都会回到自己的“现实”。但这个现实其实没有标准的。一般人都会想着就是穿书的那一刻,但所有人想的时间段会是一样的吗?
感知里面的,记忆里面的,都会是同一个现实吗?
会不会出现有人的“现实”是在早上或者下午,是今天或昨天?
随着循环的发生,这个认知的偏差只会跟着个体差异不断地拉大。
而这个只是用书里面的一句话描述而已。真实情况比这个可怕的多。
“调查了。”
江户川乱步这三天并不是一味等待的人。
他之前从来没有就想过去调查响。因为他没有认为有调查的必要。就像是在网上认识的好友一样,从不会想着要先把人的家庭背景,身份底细给调查清楚,才跟对方说话,这不切实际,也自我意识过剩。
现在却不一样了。
江户川乱步让认识的警局箕浦警察做了一个帮忙,调查文原响的身份。
文原响是个笔名。
如果他利用创作创收,便应该有对应的银行账户和真实的身份信息。这部分和出版社的编辑进行确认即可。结果通过警察的确定,确实存在文原响这个作者,创作时长也跟江户川乱步说的一样。但文原响的长相却不是江户川乱步说的那人。
箕浦警官果断地断定,一定是那个人假冒顶替了文原响的身份。
原本这个线索到这里应该就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