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上“酒坊”二字。真是中国人开的餐馆。
王卓如喜出望外,一下子跑进了餐馆内。
餐馆老板是成都的老人,姓郑,他来日本已有四十年,现在子孙满堂,本想回成都老家走走,可现在中国动乱不堪。怎么才能回去,所以,这位年近七十的老人只好暂停了这份思乡之念。
酒坊的主厨是老板的二儿子和大媳妇、二媳妇。一家人在东京生活十分美满。每天来到酒坊里用餐的大多是中国留学生、中国商人和华侨。
郑老板见王卓如进到餐馆里来,一看便知道是大陆来的小姐,便上前招呼其坐下。
王卓如一见馆内的华人,就当成自己的亲人,当即下跪大哭起来。同是炎黄子孙,郑老板收留了她,让她在酒坊里打工。尽管徐蕴昌是丁信诚的同学与朋友,王卓如的倾诉还是有所保留,一些情况是后来徐蕴昌向郑老板打听到的。颇有心计的徐蕴昌小心翼翼地不再提这些事,而是经常来酒坊借饮酒为名看望王卓如,有时给她带来一束鲜花,有时给她带一两件小礼品,千方百计地安慰王卓如,以博取她难得的笑容。
当年在上海滩,王卓如曾经是那么漂亮、聪明、有教养,那么光彩照人!凭着她那大家闺秀的风韵和她金融巨头的父亲,不愁找不到地位显赫的政要或风流倜傥的如意郎君,但自从她对丁信诚的爱情遭到冷遇之后,那满腔的热情就化成了一块坚冰,再没有接近第二个男子。
是日本人给她身心带来巨大的创伤,使她沦落为异乡酒坊里的一名女招待,若不是郑老板一直像慈父般关照劝慰她,生性倔傲的王卓如早已以一死来向不幸的命运抗争,奔赴九泉去会聚在天之灵的父母了。
现在,徐蕴昌殷勤的抚慰使她心头渐渐复苏,她对他不再冷漠,慢慢地也增加了笑容。徐蕴昌来得更勤了。终于有一天,郑老板婉转地说出徐蕴昌托他捎的话:他希望和王卓如结为连理。
王卓如低头没有作声,郑老板说:“卓如,我觉得他对你很好,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