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五月初七,北京城西的西山皇庄戒备森严。关火华站在一间临时改建的工坊内,面前的长桌上摆放着那把被崇祯皇帝称为"连珠火铳"的AK47,旁边是十余名京城最好的铁匠、木匠和火器匠人。"诸位都是工部精挑细选的高手。"关火华的手指轻轻抚过AK47冰凉的枪身,"陛下有旨,要我们仿制此铳,月产至少三十把。"匠人们面面相觑。领头的铁匠张老五鼓起勇气上前,小心翼翼地捧起那把奇特的火铳,翻来覆去地查看。"大人,这铳管如此光滑,内壁竟无丝毫瑕疵,非我大明技艺所能及啊。"关火华眉头紧锁。他何尝不知这其中的困难?这把来自未来的武器,其精密程度远超明朝甚至明朝所处这个世界所有国家的工艺水平。但崇祯皇帝的期望就在肩上,振兴大明的希望就在肩上。"张师傅,若用熟铁打造,可能仿制?"张老五摇摇头,又点点头:"回大人,熟铁打造勉强可行,但耐用性恐怕...不过小人有位师兄擅长'冷锻'之法,或可一试。"接下来的三天,关火华与工匠们日夜不休地拆解研究这把AK47。他们将每个部件画在宣纸上,标注尺寸,讨论制作方法。最困难的是枪机部分,那些精密的弹簧和转轴让工匠们一筹莫展。"大人,这小小簧片弹性惊人,我等试了多种钢材都难以企及。"火器匠李铜锤额头上的皱纹更深了。关火华沉思良久,突然拍案而起:"既然无法完全仿制,我们就简化设计!保留连发射击的核心功能,其他部件用现有工艺替代。"这个决定打开了局面。工匠们开始重新设计一把"大明版"AK47:枪管用多层熟铁卷制后冷锻加固;枪托改用硬木雕刻;最复杂的枪机部分则简化为单发、连发两用结构,虽然射速降低,但更易于制造。第七日傍晚,关火华带着新绘制的图纸进宫面圣。乾清宫内,崇祯皇帝仔细翻阅着图纸,不时询问细节。"关卿,这简化后的'崇祯式连珠铳',威力可会大减?"关火华拱手答道:"回陛下,有效射程约减三成,射速减半,但仍远胜现有火铳。且更易于批量生产。"崇祯满意地点头:"善。朕已命王承恩将西山皇庄划为军器专造之所,所需银两、物料,尽可从内帑支取。"有了皇帝的支持,生产线建设迅速展开。关火华将工匠分为五组:铁匠组负责枪管和金属部件,木匠组制作枪托和护木,装配组负责总装,调试组进行测试,还有一组专门制作弹药。这种分工协作的方式在当时可谓创举。然而困难接踵而至。三月十五日,第一批枪管试制失败——冷锻过程中全部开裂。"大人,这熟铁杂质太多,承受不住冷锻之力啊。"张老五捧着一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