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简单易懂,还能定性“解释”一些疑惑,所以让人感觉有道理;
甚至干脆就是因为满足了青年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理需要,所以让人感觉有道理的;
很容易吸引受众,并因此可能产生并不全然都是好的影响的历史认识,便有了传播和发展的土壤。
(虽然上述理论其实并非全然不对,甚至有的确实是某种“真相”的侧面印证,但是考虑到这些并不全面的理论(文科通病),各有各的片面,因此需要我们辩证的看待。)
当然按照认识论的角度,这种因为历史真相的“不可知”,而在人类试图从历史中找寻治世理论过程中产生的认识曲折,是必然发生的。
也是符合信息如果不进行任何系统性的,大量投入的整理规范,仅仅通过社会意识或者其他体系,进行“自然发酵”必然会向熵增(混沌)方向发展的信息学原理。
但作为没有“修史”能力的个体,我们真就没有能力以一种较为低消耗的方式(在短视频和碎片信息横行的时代,不低消耗的信息获取方式客观无法生存,且大部分人也不愿意去碰)去触碰“真相”了吗?
这显然也不是。
因为中式教育至少将历史唯物主义的朴素认识灌注给了我们。
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至今,基本算是近代与现代人类中最智慧的一撮人(不止社会主义这边一系列的伟人,还包括让马克思能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一系列更早的思想家哲学家)能给出的认识客观世界最有力的武器了。
当然事物矛盾的普遍性,也让另外一波同样聪明的人,完全反对这一点。
对此作者只想表示,作为普通人,我们完全可以靠屁股(这些理论哪个是给普通人“造反有理”或者“全人类解放”张目的)来决定信谁。
并且还有另外一点很关键的点,可以帮助大家“被动”的做出决定。
作为最初创建目的,至少有一多半,是为了指导“知识水平较低”的工人阶级斗争的历史唯物主义。
其天然好懂——不需要至少读个经济学学士学位,才能听懂另一方“专家”嘴里的大量专业名词。
天然好利于实践——不需要至少拥有金融类公司高级交易员的经历,才能充当“专家”去“割韭菜”。
只需要你以朴素的心态,秉持那几个简单到作者应该不需要在这里重复的基本原理。
并按照一分为二看问题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字面意思,简单的,甚至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