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队,并最终于1921年10月3日,通过穆丹雅停战协定取得“胜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期间凯末尔与联共(布)达成了一系列合作,并签订了《苏土友好条约》(《卡尔斯条约》1921年3月16日)。
只是该条约,虽然帮助凯末尔武装了军队打赢了独立战争。
但条约中土耳其民族主义者向苏维埃妥协换取合作的条款——放弃对纳希切万及巴统(今阿塞拜疆领土)的所有权,又为这一地区本来就乱七八糟的历史问题,埋下了更多导致未来冲突的伏笔。
2、南斯拉夫的反法西斯战争
苏联与铁托的矛盾,实际上在苏德战争开始前就埋下了伏笔。
那时由于南斯拉夫先于苏联遭到轴心国入侵——1941年3月南斯拉夫亲德政府下台,4月6日德军入侵,4月17日南斯拉夫皇家军队无条件投降。
当时还希望将苏德战争拖延到1942年的大胡子,给予南共的态度颇为绥靖——德国入侵南斯拉夫的战争是两个资产阶级法西斯对手之间的斗争,反动的王国政府灭亡并不值得惋惜。
于是南共虽然号召了党员抵抗侵略,但却迫于莫斯科的态度无法直接发动人民。
直到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如释重负的南共才设立了人民解放游击队司令部(6月27日),并公开号召全体南斯拉夫人民起来反抗法西斯(7月4日)。
并且由于同时期苏联的自顾不暇,南斯拉夫游击队作为二战最强大的游击队在起家的过程中,只从苏联这里得到了很少的帮助。
甚至一直在地中海努力给德国添堵的英美,在1943年之前都比莫斯科更为关注南斯拉夫的游击队。
前者不仅努力调停了受其更多资助的南斯拉夫另外一支“抵抗军”——南斯拉夫祖国军(源自南斯拉夫王国流亡政府的右翼极端民族主义游击队),与铁托游击队的关系。
还在实质上向铁托的游击队提供了援助——虽然也不多。
并派出了军事代表团——客观上承认了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铁托游击队的正式名称),在南斯拉夫控制区的正统性。
这点后来促使事实上价值观与※※更接近的南斯拉夫祖国军,在二战后期从“抵抗军”变成了※※合作者,最后还是成了铁托游击队的敌人。
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南斯拉夫成了欧洲少数,事实上依靠自身力量完成解放的国家,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