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联盟在制定完长远规划后,根据地内各项工作便紧锣密鼓地稳步推进。
军事训练场上,尘土飞扬,喊杀声此起彼伏。由经验丰富的老兵组成的专业训练队伍,正按照新制定的训练大纲,对战士们进行严格训练。训练内容涵盖了战术技巧、体能强化以及实战模拟等多个方面。战士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进行高强度的体能训练,负重长跑、攀爬障碍,每一项训练都旨在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和战斗耐力。
在战术训练中,教官们模拟各种复杂的战斗场景,教导战士们如何巧妙地利用地形进行隐蔽和突袭,如何在枪林弹雨中准确判断局势并做出正确决策。他们还组织战士们进行分组对抗演练,培养团队协作和应变能力。李团长时常来到训练场,亲自指导训练工作,鼓励战士们:“只有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大家一定要刻苦训练,练就过硬本领,才能更好地打击日寇。”
陆星辰带领的武器研发团队也在日夜忙碌。他们将收集来的日军武器零部件和根据地内的可利用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开始着手建立武器生产和维修体系。简陋的工坊里,炉火熊熊,工匠们和技术人员密切配合,尝试将不同的材料进行融合,打造更坚固耐用的武器。新型武器的研发也在有序进行,他们根据战斗中的实际需求,对现有的武器进行改良创新。比如在步枪上增加了简易的瞄准镜,提高射击精度;对迫击炮的发射装置进行优化,使其射程更远、威力更大。同时,通讯设备的研发工作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一种更轻便、信号更稳定的对讲机雏形已经出现,经过多次调试后,有望投入使用。
情报工作方面,新一批情报人员经过严格培训后,如蒲公英种子般撒向日军占领区的各个角落。他们在那里建立起一个个秘密联络点,与当地的爱国人士合作,编织起一张更为庞大、严密的情报网络。情报分析培训班也正式开课,选拔出来的学员们在课堂上认真学习情报分析技巧,从日军的军事调动、物资运输等蛛丝马迹中,挖掘出深层次的战略意图。王营长定期来到培训班,分享自己的实战经验,强调情报工作的重要性:“你们手中的每一份情报,都可能决定一场战斗的胜负,关乎无数战士的生命。一定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后勤保障部门的工作同样有条不紊。在根据地内,农田被合理规划,一部分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确保战士和百姓的口粮供应;另一部分则种植一些经济作物,为手工业提供原材料。农民们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种植方法,提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