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
不仅如此,苏然还带领着一群年轻的工匠,对从战场上缴获的日军武器进行逆向研发。
尝试制造出更适合部队使用的改良版武器,为部队的装备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还有一位名叫李青山的农业专家,他来到根据地后,深入田间地头,仔细研究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
经过一番辛勤的努力和探索,他因地制宜地推广了一系列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
他指导农民们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引进了高产的农作物品种,并教授他们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方法。
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根据地的农田里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农作物产量大幅增长。
不仅满足了根据地内军民的粮食需求,还有大量的余粮可以用于贸易,为根据地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在文化教育领域,一位名叫林诗瑶的女教师也来到了根据地。
她毕业于知名学府,有着扎实的文化功底和先进的教育理念。
林诗瑶主动承担起创办学校的重任,她四处奔走,动员根据地内的孩子们入学读书。
在她的努力下,一所所简陋但充满希望的学校在根据地内相继建立起来。
林诗瑶亲自编写教材,将抗日救国的思想、文化知识以及实用的生活技能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她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着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
依然能够汲取知识的养分,茁壮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一代。
随着人才的汇聚和部队实力的增强,张浩开始谋划进一步扩大根据地的地盘。
他将目光投向了距离根据地不远的一座县城——临安县。
临安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是周边地区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日军在占领临安后,在这里设立了重要的军事据点,驻扎了大量兵力,对周边地区进行残酷的统治和掠夺。
攻打临安县绝非易事,但张浩凭借着对系统的信任和部队日益增强的实力,决定发起这场挑战。
他先派遣了大量的情报人员潜入县城,对日军的兵力部署、防御工事以及日常巡逻规律进行了详细的侦查。
经过一段时间的情报收集,张浩对县城内的情况了如指掌,心中也渐渐形成了一套周密的作战计划。
战斗打响的那一天,天空阴沉沉的,仿佛也在为这场即将到来的激战而默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