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篆书刻着“民国十八年晋造”。这枝枪不是德国原厂生产的,而是国内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仿造,口径不是7.63mm,而是11.43mm,俗称“大眼盒子”。
\n
李青林拿起驳壳枪掂了掂,虽然没有装子弹,但是还是觉得有点重。
\n
终于看到真枪了,这可是抗战利器啊!
\n
前世的李青林在电影、电视剧中无数次看到过抗日战士手持驳壳枪,打得鬼子屁滚尿流,李青林决定必须拥有这样一支手枪!
\n
李青林问钱多贵:“你哪来的枪?买的?”
\n
钱多贵苦笑道:“我倒是想买一枝,可我也要买得起啊!就这阎老西造的大眼盒子外加五十发子弹,起码得一百大洋。前几个月我拜了个造枪修枪的师傅,这枪是我师傅借给我的,让我照它的尺寸挫零件,再把它装起成一把枪。这次如果成功了,我就可以出师修枪了!可是我照样子弄了这么多零件,装在一起就是打不响!”
\n
清末民初,由于社会动荡,小股军队、土匪、豪强大户手里都拥有枪支,他们经常需要修理枪支或制造枪支,这就催生了一个特殊的人群-私人游动修枪造枪贩子。
\n
这些人一般没什么文化,靠着师傅言传身教,靠着简陋的工具,以手工打造零件、制造枪支。所修造枪支的质量因人而异,有的较为精美,连原厂标记都能仿照得惟妙惟肖,有的特别粗糙,一看就是私造枪。
\n
因为造枪造零件所用的民间钢材材质达不到标准,这类武器的通病都是中看不中用,打几发可以,打多了一定会出问题。但毕竟是一把可以杀人的枪,加上收费低廉,因此游动修枪造枪的商贩生意很红火,收入相对较高。
\n
李青林于是问钱多贵:“莫不是你零件造的和样枪不一样?”
\n
钱多贵摇头道:“我一个一个比对过了,看上去每个零件都是一摸一样、一般大小,可装在一起就不行了。”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