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将要到手的地里指指点点,计划着如果改造这二十亩荒地。没想到老祖比他们更迫不及待,在他们回来不久,老祖亲自带着几个族人来丈量定界。
\n
通过丈量,水塘的面积六亩,老祖慷慨地只算五亩,并白送了他们水沟下游建塘埂的土地。
\n
土地和水塘的地界很快就定好了,李万全和李万祥买的地和水塘也钉上了界桩。老祖现场将带来的地契写好,李氏兄弟交了剩下的三十块大洋,馒头坡的土地到手了。
\n
老祖的慷慨也得到了回报,村里周家和钱家见土地便宜,俩人凑出了十五个大洋,各买了五亩地。
\n
这是一个双赢的结局,老祖带着卖地的大洋笑呵呵的走了。临走时他还千叮呤万嘱咐,要是能把馒头坡的地全买下,价格还可以下降。
\n
小李庄几户人家现有的旱地都是祖辈传下来的,今天能在他们手里能置办产业,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儿孙,四个手拿地契的农民从心里乐开了花。
\n
像这样的坡地也可以种红薯,因为坡地留不住水和肥,所以坡地不如平地产量高。
\n
坡地上的雪还没有化净,浅表层的土还上着冻,四个农民已经等不及了,他们下午就开始整理土地。
\n
村里人干农活经常采取换工的形式,主家有重活的时候亲友邻居都来帮忙,主家只提供伙食,并不需要付工钱。这次别人在你家做的工,等下次人家有活的时候你再帮他干,这样就把他的工还给了他。这种换工的形式很实用,也很公平,特别是完成规模比较大又比较复杂的事情尤其实用。每个人都有专长,大家在一起分工合作,既提高了劳动效率,又无需花费钱财。
\n
小李村四户人家都买了地,家家都需要壮劳力,村里邻居一时帮不上忙,所以各家都喊来自己的亲戚帮忙整理土地。
\n
等到工程开始李青林才知道李万全他们要挖塘不仅仅是为了水源,也是为了挖小沟底下的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