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代谢产物,比如说如短链脂肪酸有可能参与到药效的变化中去,可是……偏偏并没有任何的检测方法证明这一点。
或许说,是中药的复杂性和技术手段的欠缺性,让我们现如今的手段比较匮乏,无法精准的对于中药的成分进行更详细的分析。
中药是一种复合物,就如同人体一样,人体内含有大量的物质。
我们不能单纯的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方面却分析人体的代谢,这些都是不准确的。
就比如,脑肠轴之前的研究很火爆,可是……肠道数十万亿的菌群,能研究出来?
哪怕是最顶级的ai技术和检测技术,都无法判定人体菌群的具体情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现如今研究到的一些,甚至不到百分之一。
所以,中药也是如此。
中药的活性成分,存在很多的“未知领域”。
这就注定了经纶集团在未来中,需要做的事情很多。
不过,也不是说没有成果。
还是说陈皮,陈皮的微量成分,明明在陈皮中的含量很少很少,可是……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陈皮中有很多很小很小的香豆素类物质,比如东莨菪内酯,这种物质是具有显着的保护神经的作用的,但是,因为含量过于低,甚至小于万分之一,却被忽略了。
同样,陈皮中还有一种物质,在体外没有任何作用,但是,进入肠道之后,会转化为一种叫做陈皮素-7-葡萄糖醛酸的东西。
这种东西的抗炎效果,甚至可以说是很多抗炎药物的五倍!
但是,偏偏这种物质,没有被任何一种药典,纳入到质量控制体系中去。
所以说!
中药检测想要满足标准化这个流程,说起来是一个很恐怖,甚至是很漫长的过程。
这项工作是否正确,陈路都在怀疑。
中药的检测共性问题,是很好说的。
但是,在成分筛选的盲区,以及动态变化方面,是一个很难完成的过程。
这让陈路也感觉到了头疼!
为此陈路还召开了数次会议,每一次的会议,都在激烈讨论中药标准应该如何建立的问题。
甚至于,为了更好的做好这项工作,陈路不惜代价的对139种中药进行了高精度的分析。
从单一指标,到多维度评价。
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