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三年前的卫星图像——那里曾是部落举行成人礼的圣地,画面里穿兽皮的少年们围着篝火跳舞,与此刻屏幕上闪烁的警告灯形成诡异的重叠。
"数据库记住了我们的脚印。"卡鲁用拐杖指着屏幕上新弹出的三维地图,部落迁徙路线与生态敏感区边界完美重合。雨夜里突然亮起成片的手电筒光,是附近村庄的村民赶来支援,他们举着手机照亮数据库投影在岩壁上的条款,这些发光的文字,像极了远古洞穴里的壁画。
危机解除后,陈砚在用户故事板块发现条新留言。来自巴西的环保律师用数据库打赢了首起"文化伦理侵权案"——某药企盗用亚马逊部落的草药知识专利,系统调出17世纪传教士记录的"草药共享公约",与现代知识产权法形成闭环证据链。
艾拉发来数据墙的最新截图时,陈砚正坐在卡鲁家的吊床上。屏幕右下角新增了"伦理预警指数",红色区域覆盖着北极冻土带——那里的甲烷开采计划触发了因纽特人的"冰灵不可惊扰"禁忌。最动人的是儿童专区,各国孩子画的"未来伦理画"正在轮播,中国小学生笔下的"会道歉的机器人"获得了最多点赞。
极夜结束那天,数据墙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当第一缕阳光穿过冰岛的玻璃穹顶,五万块电子屏突然同步显示出同一行字,是全球用户共同编辑的:"伦理不是凝固的法典,是流动的河"。陈砚忽然发现,系统在底层代码里悄悄记录了每条河流的轨迹——从尼罗河沿岸的古埃及医学纸草,到长江边的中医伦理竹简,最终都汇入同一片海洋。
卡鲁通过卫星电话发来祝福时,背景里传来砍伐声。老人笑着解释:"我们在建造'伦理广播站',把数据库里的故事刻在独木舟上,顺着刚果河漂向每个村庄。"陈砚看着屏幕上缓缓移动的独木舟图标,忽然明白这座数字宝库最珍贵的不是储存的知识,而是那些正在发生的对话——当树皮上的符号与二进制代码开始交谈,人类终于在科技的荒原上,种出了会结果的伦理之树。
数据墙的光芒漫过控制台,在陈砚手背上投下流动的光斑。他想起艾拉常说的那句话:"最好的伦理指南,是让每个文明都能在别人的故事里,看见自己的影子。"此刻,柏林护士上传的切尔诺贝利日记旁,自动关联了福岛核事故幸存者的手绘地图;亚马逊部落的狩猎禁忌旁边,跳动着挪威的"生态足迹计算器"。这些看似离散的点,正在形成照亮未来的星座。
(全文约7200字)
喜欢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请大家收藏:(ww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