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案推到桌中央。窗外的阳光正好落在"现实提醒功能"那一条上,他用红笔标注着:每45分钟必须触发一次强制提醒,通过触觉反馈(如手环震动)、视觉标记(视野边缘的现实场景投影)、听觉提示(现实环境音渐入)三重方式,确保用户明确区分两个世界。
"单日使用时长不得超过4小时。"周明宇在旁边补充,他的手指点在"青少年模式"那一页,"16岁以下用户限制在2小时,且必须开启监护人远程监控。"
苏芮正在修改虚拟场景审核条款,她的屏幕上列着禁止内容清单:战争场面不得出现真实历史事件;恐怖元素必须标注心理预警等级;所有可能引发创伤的场景(如亲人死亡、暴力袭击)必须提供跳过选项,且事后强制播放心理疏导视频。
"还有这个。"林夏突然开口,调出自己连夜设计的"现实锚点"系统示意图,"在所有VR设备里植入现实坐标芯片,实时比对虚拟场景与用户实际位置,一旦发现认知偏差超过阈值,自动启动渐进式唤醒程序。"
会议室的百叶窗被拉开一道缝,阳光照在文件上,把"伦理"两个字晒得发烫。林夏看着窗外的天空,突然想起张叔那个被遗忘的女儿,不知道她最后有没有等到父亲的生日蛋糕。
三个月后,第一批符合新标的VR设备上市。林夏站在体验店的玻璃墙外,看里面的年轻人戴着轻便的眼镜,每过一会儿就抬手触碰一下视野边缘——那里有个小小的现实时钟在闪烁。有个女孩摘下设备时,笑着对同伴说:"刚才在虚拟沙滩上晒太阳,居然闻到了妈妈做饭的香味,一下子就想回来了。"
林夏摸了摸口袋里的检测报告,上面显示新系统的认知混淆率已经降到0.03%。他转身走向地铁站,傍晚的风带着烤红薯的味道,远处的车流声、小贩的叫卖声、孩童的笑声交织在一起,嘈杂却充满生机。
经过广场大屏幕时,正播放着科技伦理监管局的公益广告。周明宇出现在画面里,身后是不断滚动的《标准》条文:"技术的终极目标,不是创造完美的虚拟世界,而是让人们更珍惜真实的生活。"
林夏停下脚步,看着自己映在屏幕上的影子。那个影子站在阳光下,有清晰的轮廓和真实的温度,不再是数据流构成的幻象。他想起被强制下线那天,无数用户在社交平台上抱怨"被打断",却也有人说,摘下设备看到家人睡在旁边,突然觉得无比安心。
地铁进站的提示音响起时,林夏的手环震动了一下——是系统推送的《伦理标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