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之上,无数架无人机正在夜色中穿梭。他打开手机,看到团队开发的公众监督平台后台,已经有上千条举报信息在等待处理。
《无人机伦理飞行规则》最终在半年后正式出台。规则实施那天,林默带着团队在市中心广场设置了宣传点。他们展示了新的身份标识芯片,演示了飞行轨迹查询系统,还教市民们如何用手机APP举报违规飞行的无人机。
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走过来,颤巍巍地问:"以后,那些小飞机就不会偷看我们家院子了?"林默点点头,给她递上一份印有举报二维码的宣传单。老人戴上老花镜,仔细看着单子上的字,突然笑了:"这样我就能放心在院子里晒太阳了。"
规则实施后的第一个月,违规飞行的举报量下降了67%。有次林默去医院复查膝盖,看到住院部的楼顶上,一架物流无人机正悬停在指定的投放点,将一个药箱缓缓放下,整个过程都在监控摄像头的注视下进行。护士告诉他,现在急救药品的配送时间比以前缩短了一半,"以前从药房送到病房要十几分钟,现在五分钟就到了。"
但争议并没有完全消失。有天深夜,林默接到值班同事的电话,说系统监测到一架无人机闯入了某明星的别墅禁飞区。他们根据身份标识找到了机主,发现是个刚入行的狗仔,正试图偷拍明星的家庭聚会。"这就是规则存在的意义,"林默在第二天的晨会上说,"我们不能保证没人犯规,但至少犯规后,我们能抓住他。"
秋末的一个周末,林默带着女儿去郊外放风筝。天空很蓝,几架物流无人机在远处的公路上空飞行,像一群忙碌的工蜂。女儿指着天上的风筝欢呼,阳光洒在她脸上,映出细小的绒毛。林默想起刚入行时,老领导说过的一句话:"好的规则,就像放风筝的线,它不会阻止风筝飞,只会让它飞得更稳。"
他看着自家的风筝越飞越高,在风中稳稳地飘动。远处的无人机还在不知疲倦地穿梭,它们和风筝共享着这片天空,却因为那条看不见的规则,各自守着自己的边界。或许,这就是科技与伦理最好的相处方式——不是相互对抗,而是找到彼此共存的空间。
回家的路上,林默的手机收到一条推送,是市科技伦理委员会的公众号文章,标题是《悬在空中的眼睛,需要装上限速器》。他点开文章,看到下面有很多留言。有人说现在终于敢在阳台晾衣服了,有人说外卖送到家的速度更快了,还有人建议再增加一些公园的禁飞区。
车窗外,夕阳正慢慢沉入远山,给城市镀上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