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起半年前启动这个项目时的场景,会议室里坐满了各部门代表,有人质疑这是给企业"套枷锁",有人担心标准太严会阻碍科技创新。
"最棘手的是风险防控维度的量化评分。"林深翻到评估表的中间部分,"比如算法歧视的风险概率,怎么用数字体现?"
"数据组开发了新的评估模型。"小陈打开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显示着复杂的公式,"通过模拟不同群体使用产品的反馈数据,计算出算法偏差指数。上周测试时,有家教育科技公司的智能分班系统,对农村户籍学生的推荐偏差达到了23%,直接触发了红色预警。"
林深点点头,这正是他想看到的效果。科技发展太快,法律往往滞后于技术变革,伦理评级需要成为提前防控风险的屏障。
夜幕降临时,办公室只剩下林深一个人。他点开量子动力的公开资料,这家公司的AI诊断系统曾帮助偏远地区的医院提高了诊断准确率,但在用户协议里,却隐藏着"永久免费使用用户医疗数据"的条款。
手机突然震动,是女儿发来的视频请求。屏幕里,十岁的乐乐举着一幅画:"爸爸,这是我们班的机器人助教,它会记住每个人的错题,但老师说不能让它知道我们的生日,为什么呀?"
林深看着画中拟人化的机器人,突然有了灵感。他在评级草案的最后加上一条:所有具备用户画像功能的产品,必须明确告知数据采集的边界,并设置一键清除历史数据的功能。
"因为每个人都有不想被记住的秘密呀。"林深对着屏幕里的女儿微笑,"就像你不想让机器人知道生日,是怕它提前知道礼物是什么对不对?"
乐乐咯咯地笑起来,林深却感到一阵沉重。上周收到的匿名举报信里,某社交平台正利用未成年人的聊天数据训练情感预测模型,精准推送可能引发焦虑的内容,从而增加用户粘性。
第二天清晨,林深带着修改后的方案走进评审会。会议室里坐着科技企业代表、伦理学家和法律专家,墙上的大屏幕循环播放着各地科技伦理争议事件的新闻片段。
"关于社会影响维度,我建议增加'代际公平性'指标。"一位白发苍苍的伦理学家推了推眼镜,"比如某些游戏公司故意设计成瘾机制,对青少年造成的长期影响,必须纳入评估。"
"但这样会增加企业的合规成本。"来自互联网协会的代表提出反对,"中小企业可能会因为达不到标准而被淘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