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早有预案,说道:
\n
“对於诚心来学习的人,大可教给他。”
\n
不同文明之间可以学习借鑑的东西太多了,秦淮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只要有助於提升生產力的行为,他都支持。
\n
现在是公元820年,距离他原来的时代,整整差了1200年,生產力太过低下,哪怕不同文明之间带来了技术的进步,也远不足以威胁到他。
\n
技术太过落后,他的很多想法都如同空中楼阁,如浮萍一般无枝可依。
\n
除了红薯、玉米、辣椒这些教科书里常见的物种,秦淮对於其他地区有什么植物、矿產或者工艺,也並不是特別清楚,
\n
既然如此,不如把六分仪的技术散播出去,开启唐人的航海大时代,匯集眾人之力的航海大发现,肯定比他和间一这种单一行程来的有效率的多。
\n
“就这些东西吗?”
\n
间一有些惭愧:
\n
“镇使,我寻遍麻逸国,也没有发现您说的红薯和橡胶树,不过確实如您所说,那边有铜矿和藤胶,我这次就带来了这两种东西。”
\n
秦淮微微嘆息,看来想走捷径还是行不通的,寄希望於此时的吕宋岛就能有航海家从南美带过来红薯,还是有些过於异想天开了。
\n
眼前的铜锭和藤胶,对於此时的他来说,有用,但是用处不大。
\n
铜锭可以烧制些小器件,改善弩机、拍杆、盔甲的製作工艺,比如他製作的弹簧钢片软式盔甲,就可以在关键关节处嵌入铜製铆钉与衬垫,增加灵活性和耐用性,但是依然属於可改可不改的境地。
\n
藤胶用处反而还大一点,可以用於船舱木质接口处的密封,还可以製作弹性鞋垫,替代现有的麻布鞋,为土兵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