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旁的杨潜及时接上:
\n
“我乃凿木匠夫,岂能测镇使巧工之思。”
\n
二人一唱一和,邱大伟见状,也想说些什么,可是嘴张了半天,也没说出来,最后出几个字:
\n
“俺也一样。”
\n
刊沟,出了正月之后,这条漕运要道虽然水量依然不多,但是好在没有结冰。
\n
秦淮站在船首,这是他第二次走这条路了,只不过上次去的是彭城,这次是徐州。
\n
站在他身侧的,除了张午师,还有也走过这条线路寻找石炭的邱二光。
\n
当然,还有李杨。
\n
“李公,让你来回奔波,秦淮心里实在有些过意不去。”
\n
“秦县令说的哪里话,只要能够促成您跟使君的这次合作,我多跑两趟,又算得了什么。”李杨眼角含笑,非常诚恳回答。
\n
秦淮不置可否,转而问道:
\n
“李公,这次你面见使君,是否有提到帮我留在大关一事?”
\n
李杨听罢,眼神有些躲闪:
\n
“我说过了,使君说您的调令乃是圣人决定的,他没有左右圣人的能力。”
\n
秦淮眼神微眯,李此言,明显是託词。
\n
这个时期,一个县令的任命,正常的流程基本上是吏部銓选、中书门下覆核、皇帝御批,调动亦然。
\n
但是对於远离长安的地方,比如岭南,或者藩镇割据比较强烈的地方,比如河北三镇,县令的任命大部分是节度使直接任命,然后上报吏部走个流程即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