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有的要明亮似荧光,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援助网络,就像你们现在写下的,终会成为未来的新站点。”
导航站的“笔迹路标”工坊里,孩子们正用混合材料制作新路标。男孩在青石板上刻下父亲未标的路线,女孩往刻痕里填入云南的向日葵花粉,干燥后与男孩的笔迹在红外线下形成“引”字。“赵老师说这是‘时光的接力’,”男孩将新路标插入沙盘,沙盘的感应系统突然亮起,新旧路标的连接线显现出父亲的虚拟签名,“就像我们写下的每个坐标,都在延续当年的指引。”
赵峰复原的“1987年导航笔记”在工坊展出。泛黄的纸页上,父亲手绘的路线图与现在的导航网络仅有新增节点的差异,关键转折点完全重合。“你父亲当年在笔记里写:‘最好的路线,要让后来者能接着走下去’。”赵峰指着某页的涂改痕迹,“这处修改和现在孩子们新增的公益站点位置完全相同,像他早预见了今日的延伸。”
林砚之在导航站的储藏室里,发现了父亲的“双站联动蓝图”。蓝图上的两个导航站参数,与现在希望小学和云南的站点核心数据完全一致。蓝图的封皮里,藏着半张1987年的路线计算纸,与云南寄来的另一半拼合后,“2026年联网”的字样完整显现,笔迹与孩子们写的“已联通”形成完美呼应。“他把联网的密码,藏在了路线的交汇处。”林砚之将蓝图输入联动系统,两地的路标突然同时闪烁,形成连贯的光带。
孩子们在导航站里开展“路标笔迹接力”活动。每人选择一个目的地,用荧光笔在罗盘上标注,笔迹会顺着路线图传递,最终在云南古道的终点显现。当标注到“1987年证人的家乡”时,所有的路标突然同时发亮,父亲的虚拟影像从罗盘中心升起,接过孩子手中的笔,在空白处标上“永恒站”,笔迹落下的瞬间,导航站的屏幕上弹出所有援助对象的笑脸,组成巨大的“谢”字。“是林叔叔在为我们标点!”女孩指着屏幕上的笑脸,它们的排列轨迹与父亲星图笔记里的北斗七星完全重合。
云南的“笔迹路标庆典”上,母亲带着孩子们将所有路标用光纤连接,形成“光导路线”,阳光透过光纤的折射,在地面投下流动的笔迹光斑,与希望小学导航站的光影形成跨地域的网络。“陈校长说这是‘让光指引方向’,”母亲对着镜头点亮光纤,背景里的烟花组成巨大的指南针,指针喷射出金色的路线光点,“等百年后的人路过,会发现我们的笔迹和1987年的一样清晰,像从未被风雨模糊。”
闭馆时,林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