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小学的墨香工坊里,第一缕晨光透过窗棂,照在孩子们研磨的新墨上。砚台里的墨汁泛着青紫色的光,这是用老槐树的树汁与云南的向日葵蜜调和而成的“时光墨”,凑近能闻到淡淡的紫藤萝香气——与1987年父亲砚台里的味道一模一样。
“林老师,墨里有星星!”男孩举着砚台对着光,墨汁中的金粉在阳光下闪烁,像揉碎的星光。这些金粉来自云南寄来的“向日葵花粉金”,经过特殊处理后,能在纸上留下永久的微光。“赵老师说这是‘把星光磨进墨里’。”男孩的笔记本上,用新墨写的“希望”二字边缘,正泛着细碎的光,与父亲信笺上的字迹形成奇妙的呼应。
云南的“墨香课堂”直播画面出现在工坊的屏幕上。母亲站在飘满墨香的教室里,孩子们正用自制的竹笔蘸着向日葵墨写字,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与希望小学的钢笔声在音频里重叠,像场跨越千里的合奏。“小向日葵的妹妹发明了‘花香墨’。”母亲举起一张写满字的纸,墨迹干后竟浮现出淡淡的花影,“陈校长说,要让字里长出春天。”
老陈的全息影像在工坊讲解“墨与光的关系”。影像里的老人将父亲的钢笔放在阳光下,笔尖的墨痕在投影下变成1987年的星图:“你们看这墨里的光,和当年的星光波长完全一致。”他忽然指向窗外的老槐树,“这棵树的影子在秋分那天,会形成‘正义’二字的墨痕,是你父亲当年计算好的,说要让阳光当砚台,大地当宣纸。”影像消失前,老人留下个虚拟的墨滴,炸开后变成无数支钢笔的虚影,“他说最珍贵的墨,是心里的光。”
张岚带来的“法治墨韵图”挂在工坊中央。图上用不同浓度的墨,绘制出法律条文的演变脉络,1987年的案件像颗墨色的种子,逐渐生长出枝叶繁茂的法治大树。“每个分叉点,都是新的笔迹落下的地方。”张岚指着最新的枝丫,“就像你们现在写下的,终会成为未来的枝干。”
工坊的“墨痕接力”活动吸引了众多访客。有退休法官用珍藏的老墨写下“公正”,有社区工作者用调和墨写下“邻里”,最特别的是位非遗传承人,用传统徽墨技法,在宣纸上复刻了父亲那封举报信的笔迹,墨色浓淡间,竟与原件分毫不差。“我爷爷当年给你父亲供过墨。”老人的声音带着感慨,“说他磨墨时总说,好墨要配好故事。”
赵峰调试的“墨香储存罐”能将笔迹的气味保存下来。孩子们写下的字经过处理后,罐内会形成独特的香气编码,百年后打开,仍能闻到当年的墨香。“你父亲当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