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小学的织锦工坊里,第一台智能织机正在运转。丝线穿过经纬,在布面上渐渐显露出“百年之约”的字样,字体融合了父亲的遒劲与孩子们的稚嫩,边缘用金线绣着三十七支钢笔,每支笔的针脚里都藏着对应的年份——1987年的那支,针脚最密,像用尽了全部力气。
“林老师,云南的丝线到了!”工坊管理员捧着个木箱进来,里面的向日葵纤维丝线泛着淡淡的金光。标签上是小向日葵的妹妹的笔迹:“这是用第一朵‘时光轮’向日葵做的,花盘朝着希望小学的方向开了整整三个月。”她附了张照片,云南的孩子们正将丝线绕在老槐树枝上,说是“让两地的故事先在风里握握手”。
云南的“织锦长廊”直播画面出现在工坊的屏幕上。母亲站在百米长的锦缎前,指尖划过用金线绣的星图:“陈校长说,要让这幅锦缎的长度,正好等于1987年到2126年的天数。”她转动镜头,长廊尽头的孩子们正用特制的钢笔,在锦缎边缘签下自己的名字,笔尖的墨水遇到丝线,竟晕染出向日葵的形状,“这是赵老师调的墨水,说要让笔迹会开花。”
老陈的全息影像在织机旁讲解“针脚里的密码”。影像里的老人举着放大镜,对比1987年的织补针脚与2026年的绣线密度:“你们看这每厘米的针数,都是你父亲反复计算过的——他说重要的承诺,要像针脚一样扎实。”影像里忽然弹出父亲的笔记,上面画着织锦的结构图,标注着“百年后此处应绣新笔”,位置恰好是现在智能织机正在工作的区域。
张岚带来的“法制绣品”被挂在工坊中央。绣品上,1987年的案件卷宗与最新的法律条文并排而列,中间用银色丝线绣着支钢笔,笔尖的墨水滴落处,绽放出三十七朵向日葵。“这是所有公益律师的合绣。”张岚指着其中一朵,“每片花瓣都有不同的笔迹,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正义。”
孩子们在工坊里开展“笔迹绣接力”。每人用自己的笔迹绣出一个字,最终组成“正义永不缺席”的横幅。最小的男孩绣到“义”字的捺笔时,丝线突然断裂,赵峰递给他一根新线:“你父亲当年绣坏了三十七块布,才练出不打结的针脚。”男孩重新绣时,赵峰在旁边用激光投影出父亲的笔迹轨迹,让新线与旧痕完美重合,“这叫‘时光的接针’。”
赵峰复原的“1987年染缸”里,浸泡着新采的紫藤萝。按照父亲笔记里的配方,染出的丝线会随温度变色,低温时显现蓝黑墨水色,高温时则变成向日葵的金色。“你父亲当年在染缸旁写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