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小学的植物园里,第一株“信笺草”开花了。淡紫色的花瓣上,天然带着类似钢笔字迹的纹路,仔细辨认能看出“希望”二字的轮廓——这是赵峰用基因技术培育的新品种,将父亲信笺上的字迹片段植入了草的基因序列。
“林老师,它在写回信呢!”三年级的女孩蹲在花丛旁,手里的放大镜映出花瓣上的纹路,“赵老师说,每片花瓣的字迹都不一样,就像每个人的故事都独一无二。”她的笔记本上贴满了压干的花瓣,每片旁边都写着解读出的“花语”:“这片写着‘别怕’,那片是‘继续走’。”
云南寄来的“向日葵信笺”在图书馆展出。孩子们将向日葵花盘切成薄片,经过特殊处理后,花籽的排列竟显现出清晰的字迹。小向日葵的妹妹最得意的作品,是用花籽拼出的1987年星图,每个星点都对应着当年的一个证据藏匿处。“陈校长说,这是植物在帮我们保存记忆。”女孩举着作品笑,阳光透过花盘的孔洞,在地上投下星星点点的光,像支散落的钢笔。
老陈的全息影像在植物园举办“笔迹与植物”讲座。影像里的老人举着父亲的钢笔,在含羞草的叶片上轻轻划过,叶片合拢后,留下的痕迹恰好组成“正义”二字。“你父亲当年总说,自然比人类更擅长保存秘密。”影像里的老人忽然指向窗外的老槐树,“这棵树的年轮里,藏着1987年的降雨量,藏着建校时的锤声,现在还藏着你们的笑声。”
张岚带来的“法律种子”被分给每个孩子。种子的包装袋上印着微型法律条文,用水浸泡后会显现出父亲的笔迹:“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是保护温暖的壳。”孩子们将种子种在法治公园的花坛里,长出的植物叶片会随温度变色,低温时显示条文原文,高温时则变成孩子们自己画的普法漫画。
植物园的“时光花盆”里,种着从云南信笺树下移植的幼苗。花盆的侧面嵌着电子屏,实时显示云南原产地的土壤数据,旁边的钢笔形状洒水器,会根据两地的降雨量自动调节水量。“这是‘同生长’计划。”赵峰调试着设备,眉骨的疤痕在阳光下泛着浅红,“就像1987年的证据和现在的我们,看似遥远,根却连在一起。”
林砚之在“信笺草”花丛旁埋下新的“笔迹胶囊”。里面的特殊纸张上,孩子们用植物汁液写下给未来的信:“希望那时的信笺草还在开花”“请告诉林叔叔,我们把他的字种活了”。胶囊的外壳是用老槐树的枝干做成的,上面刻着所有守护者的名字,最下方的“之”字,随着树的生长会逐渐变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