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小学的晨光总是带着紫藤萝的香气。林砚之站在百年时间胶囊旁,看着孩子们给新栽的紫藤萝浇水,水滴落在土壤里,溅起的涟漪像极了钢笔笔尖晕开的墨痕。最新的气象数据显示,希望小学与云南小学的降雨量在同一时刻达到了平衡,就像两地的时间胶囊里,那两支“年轮钢笔”的墨水始终保持着相同的液位。
“林老师,您看这个!”五年级的女生举着她的“时光日记本”跑来,本子里贴着三十七个不同形状的钢笔笔尖拓片,每个拓片旁都标注着发现地点:老槐树的树洞里、图书馆的地板缝里、甚至云南寄来的向日葵花茎中。“赵老师说,这些笔尖的痕迹,是1987年的守护者在和我们玩捉迷藏。”
云南的“钢笔漂流瓶”计划有了新进展。上周在印度洋发现的漂流瓶里,装着支用特殊材料制作的钢笔,笔尖的磨损数据经过解析后,竟与父亲那支钢笔的磨损规律完全一致。“这是材料学的奇迹。”张岚举着检测报告走进来,她刚从国际法庭回来,胸前的徽章上别着朵干制的向日葵,“科学家说,这种磨损规律不可能自然形成,是有人刻意计算过的——就像你父亲当年在笔尖刻下的坐标,藏着跨越时空的约定。”
老陈的全息影像正在给孩子们上“笔迹考古课”。影像里的老人举着放大镜,讲解1987年举报信上的墨水成分:“你们看这墨水的沉淀,是用当年的雨水调制的。”他忽然指向屏幕外,“实验室刚复原了这种墨水,说要让你们也尝尝用时光写字的感觉。”孩子们排着队用古法墨水写字,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与全息影像里父亲的书写声重叠在一起,像场跨越世纪的合奏。
母亲的信里夹着张特殊的乐谱。云南的孩子们用钢笔的不同笔迹频率,谱成了首《时光协奏曲》,乐谱的每个音符旁,都标注着对应的钢笔型号。“小向日葵的妹妹是指挥家。”母亲在信里画了个笑脸,“她说演奏时要让两地的钢琴同时响起,就像钢笔的墨水在五线谱上流动。”信的末尾,附着段音频,钢琴声里混着钢笔写字的声音,背景里的蝉鸣,与1987年录音带里的蝉鸣频率完全相同。
校庆基金的百年规划图上,新添了“钢笔基因库”的项目。赵峰和云南的工程师合作,将不同年代的钢笔材料、墨水配方、笔迹数据存入基因库,供未来的人研究。“你父亲当年说,保护证据不只是保存物件,是保存制造物件的智慧。”赵峰指着基因库的三维模型,眉骨的疤痕在灯光下若隐若现,“我们现在存的不是钢笔,是让正义延续的密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