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出“1987”的字样。林砚之走到档案馆送来的电子屏前,屏幕上滚动播放着三十七年来的“钢笔故事”:1990年,赵峰用钢笔写下第一封举报信;2000年,张岚在法庭记录上签下名字;2010年,母亲在云南的教案上写下教学计划;2020年,孩子们用钢笔给戍边战士写慰问信……每个故事的结尾,都有个相同的标记——小小的向日葵图案。
“林老师,赵老师说有东西要给您。”通讯员递过来个快递盒,上面贴着云南的邮票。打开的瞬间,紫藤萝的香气漫了出来,里面是本精装的《钢笔里的中国》,作者署名是“赵建国 陈岚 张岚 等”。翻开序言,赵峰的笔迹映入眼帘:“三十八年的钢笔接力,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改变世界的不是钢笔,是握笔的人心里那团火。”
书页间夹着张老照片。1988年的希望小学教室里,父亲正握着个小女孩的手教她写字,女孩胸前的红领巾歪歪扭扭,手里的钢笔正是那支刻着“之”字的旧笔。照片背面,母亲的字迹温柔:“那天你父亲说,这孩子握笔的姿势很像他失散的女儿,要是能亲眼看着她长大就好了。”林砚之忽然想起档案馆的记录,1988年的入学名单里,“张岚”的名字旁标注着“钢笔由好心人捐赠”。
傍晚的博物馆格外安静,夕阳给展柜里的钢笔镀上了层金边。林砚之打开直播设备,镜头对着那支“时光钢笔”,云南的孩子们正守在屏幕前,等着听今天的“笔迹故事”。“你们看这支笔的磨损处,”她举起钢笔对着镜头,“这里的每一道痕迹,都是前人写给我们的信,告诉我们要握紧笔,继续写下去。”
直播画面里,云南的孩子们举着自己的钢笔齐声应答,背景里的向日葵花田在风中起伏,像片金色的海洋。母亲站在花田边,手里举着父亲的旧钢笔,镜头拉近时,林砚之忽然看见她鬓角的白发里,别着朵风干的紫藤萝花,与希望小学的那株一模一样。
闭馆前,林砚之在留言簿上写下最后一段话:“当最后一缕阳光离开博物馆,钢笔们并没有沉睡。它们在黑暗里继续书写,把三十八载的故事,刻进每个来过这里的人心里。而明天太阳升起时,新的笔迹会继续生长,就像老槐树上的新枝,永远向着阳光。”
锁门的瞬间,林砚之回头望了眼馆内。月光透过玻璃穹顶,在地板上投下星星点点的光,照在那支“时光钢笔”上,笔帽内侧的“之”字在夜色里闪着微光,像颗永不熄灭的星。她忽然明白,所谓永恒,不是让物件不朽,是让那些藏在笔迹里的勇气、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