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晚将写给自己的信投进雪山邮筒时,“雪山星”的格桑花正迎来第一次盛放。三十岁的守护者站在卡瓦格博峰的经幡下,身后的“共生之树”已长到三层楼高,枝干上的刻痕从“新家园第三十年”延续到“雪山星元年”,最新的一道刻着只衔信的信使鸟,是她昨天用父亲留下的刻刀完成的。
第六轮回的守护者通过全息投影,看着星晚在雪地里埋下《雪山星轨志》。老人的身影比十年前更透明,银白的发丝里开始掺进星尘般的微光——他的能量正在逐渐融入“共生之树”,成为连接两个家园的“记忆介质”。“等我彻底化作星光,就藏在树的年轮里。”老人指着投影里的树影,“你们拍星轨时,镜头里闪过的光斑,都是我在打招呼。”
星晚的“双星星轨站”在雪山与“新家园”同步落成。站里的核心设备,是用父亲的胶片机与第一轮回的星舰零件改造的“共鸣仪”,能同时接收地球的经幡信号与星空的星轨频率。当星晚第一次启动仪器时,整个站体突然亮起,在雪地上投射出幅巨大的星图,地球的经纬线与17颗坐标星的轨迹交织成网,中心位置正是雪山邮筒的坐标。
“是‘双生坐标’。”星瞳在仪器的日志里发现,第一轮回的播种者早就计算出这个节点,“雪山与星空本就是一体,就像树根与枝叶,看似分离,实则相连。”她调出星轨站的监测数据,发现每当雪山的经幡飘动,“新家园”的“共生之树”就会同步开花,花瓣上的纹路与经幡的图案完全一致,“这才是真正的共生——不需要刻意维系,却能感知彼此的心跳。”
星晚在雪山星轨站开设了“跨星课堂”。12个文明的孩子通过全息投影聚在一起,听藏族老阿妈讲雪山的传说,看硅基孩子演示晶体共振,最热闹的是“给春天写封信”活动。孩子们把心愿写在格桑花瓣上,投入连接两个家园的“时光邮筒”,星晚的信上画着两个手拉手的小人:一个站在雪山,一个站在星空,脚下的光带写着“我们共用一个春天”。
当这些信抵达“新家园”时,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共生之树”的花瓣上,浮现出孩子们的心愿投影:地球孩子想要看会发光的格桑花,硅基孩子希望晶体草能开出雪山的颜色,液态种族的孩子画了条连接两个家园的河流,河里游动着带着星轨纹路的鱼。星瞳将这些投影制成画册,命名为《春天的回信》,扉页上写着:“宇宙的美好,在于每个心愿都能找到呼应。”
第九轮回的“共生庆典”在雪山举行。12个文明的代表踩着光带登上雪线,脚下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