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一:玉漏声迟,分甘共味
宫漏滴答,已过子时。紫宸殿内烛影摇红,映着堆积如山的奏牍。澈儿(此时已登基为帝,年号承平)揉了揉酸胀的眉心,朱笔悬于一份关于河道清淤的冗长奏疏之上,墨迹将落未落。一阵清甜的桂花香气,裹着初秋微凉的夜风,丝丝缕缕,破开沉滞的墨香,钻入鼻端。他抬眼望去,只见殿门半开处,太傅殷照临鹤发玄衣,立于阶下,手中托着一个素白细瓷碟,碟中几块新蒸的桂花糕,晶莹剔透,热气氤氲,金黄的花瓣点缀其上,宛如碎金。
“老师?”澈儿微讶,搁下笔。殷师缓步入内,步履无声,唯有袍角拂过金砖的细微窸窣。“更深露重,陛下犹自劬劳。老臣偶过尚膳监,见新桂开釜,香气袭人,便‘假公济私’,为陛下窃得几分秋味。”他将瓷碟轻放于御案一角,避开奏疏,“‘窃’字虽俗,然‘分甘’乃雅事。陛下且尝,此物最是解乏。”
澈儿失笑,心头暖意顿生。幼时在潜邸,每至秋深,殷师总设法寻些时令小点,抚慰他苦读的枯燥。他拈起一块,软糯温烫,入口即化,清甜中带着桂花特有的馥郁,瞬间熨帖了疲惫的脏腑。“老师‘窃’技不减当年,”他揶揄道,将另一块递向殷师,“只是这‘赃物’,学生不敢独享,当‘分甘’以堵师者之口。”
殷师捻须莞尔,坦然接过。君臣二人,一坐一立,于万籁俱寂的深宫,就着跳跃的烛火,分食这微不足道却饱含情谊的点心。糕点的甜香与墨香奇异地交融,沉淀为岁月里一抹温厚的底色。窗外,一轮将满的秋月悬于琉璃檐角,清辉洒落庭阶,无声记录着这超越了尊卑的、亦师亦父的温情时刻。糕尽,澈儿只觉神思清明,复提笔时,那奏疏上的字句,仿佛也沾染了桂花的清甜,不再那般艰涩沉重。
---
**后记二:松涛琴韵,薪火相传**
承平三年的冬月,雪落无声,积满宫苑。梅影阁暖炉生香,水汽在雕花窗棂上凝成细密的水珠。澈儿屏息凝神,指尖小心翼翼地抚过一张桐木古琴的丝弦。琴身古朴,漆色沉黯,断纹如冰裂,正是殷师珍藏多年的“松涛”琴。
殷师端坐对面,鹤氅轻覆,目光温和如春日融冰。“腕要悬,力在指尖,而非臂膀。”他声音低沉,带着金石般的余韵,每一个字都清晰落入澈儿耳中,“抚琴如治国,过刚易折,过柔则靡。需得气韵贯通,刚柔并济。”他示范了一个简单的“挑”指,琴音清越如碎玉,在暖阁中袅袅回旋,竟压过了窗外簌簌的落雪声。
澈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