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案之要,在明辨是非曲直,平衡法理人情,非为和稀泥而求一时之安!着按察使秉公查办,据实详奏,不得偏袒,亦不可罗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朱批落定,字字清晰,条分缕析,既有雷霆手段(彻查、监管),又指明了方向(重情、理、法平衡),更对地方吏治的疲软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斥责。尤其是最后点出“为商道立标杆”之语,已超脱了案件本身,直指商业规则与法治精神的核心。
澈儿轻轻吹干墨迹,将批阅好的副本置于案头。他并未立刻唤人送出,而是再次拿起那份“契书”的誊抄件,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个字,仿佛要穿透纸背,看清那隐藏在利益纠葛背后的真相。烛光跳跃,在他年轻的脸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影,那宽阔的肩背挺得笔直,已隐隐透出一种执掌乾坤的沉稳气度。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唯有御书房窗棂透出的烛火,如同黑夜中不灭的星辰。
数日后,这份批阅好的案卷副本,连同江南道按察使司初步调查的密报,按例送到了摄政王殷照临的案头。
殷照临的书房,陈设更为简朴冷硬,空气中常年弥漫着松烟墨与兵刃保养油混合的独特气息。他处理政务的速度向来极快,批阅奏报如同沙场点兵,朱笔挥洒,简洁冷峻,往往一针见血。
此刻,他正翻阅着江南道按察使司的密报。密报显示,初步核查之下,疑点重重:陆远山病重前并未有与胡四海密谈的记录;那位记录契书的心腹掌柜在单独提审时,对细节的回忆前后矛盾;胡四海手中那三百张盐引的来历,似乎与盐运使司某位官员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而临安府尹,则被查出曾收受过胡家一笔不菲的“节敬”……
殷照临冷峻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唯有目光在字里行间飞快地移动。当看到澈儿在那份案卷副本上的朱批时,他那执笔如握剑的、骨节分明的手,微微顿了一下。
他的目光,久久停留在澈儿朱批的最后一段:“…判案之要,在明辨是非曲直,平衡法理人情…为江南商道立一标杆:重信然不可逾矩,兴利然不可损法!”
那字迹,已褪去了少年储君尚存的几分青涩笔锋,变得沉稳内敛,力透纸背。字里行间展现出的洞见——不拘泥于孤证真伪的死结,直指交易本身的合理性与背后的吏治、法规问题;对地方官和稀泥的尖锐批评;尤其是那份为混乱商道立规矩、将个案判罚上升为规则标杆的格局与魄力……
殷照临的唇角,几不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