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头那抹鲜红如血的“识见日进”,如同烙印,带着殷师笔锋的冷峻与灼热,深深刻在澈儿心头。那份江南商贾案的卷宗虽已移交给按察使司按律详查,但朱批背后蕴含的期许与那份沉甸甸的“进”字,却让他肩头的担子仿佛又重了几分。治国理政,如履薄冰,每一次落笔,都关乎一方水土,万千生民。这份压力,随着案牍的堆积,悄然沉淀在他愈发宽阔的肩背与沉静的眉宇间。
然而,这秋日里的东宫,注定不会只被案牍的沉肃所笼罩。
“殿下!殿下!大喜!天大的喜讯啊!” 一声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几乎破了音的呼喊,由远及近,打破了书房内的宁静。伴随着急促的脚步声,东宫属官,专司农桑的田曹掾史几乎是小跑着冲了进来,脸上涨得通红,额角还挂着细密的汗珠,手里紧紧攥着一份沾着新鲜泥土的奏报。
澈儿正凝神于一份河工预算,闻声抬起头,眼中带着询问。
“殿下!京郊皇庄!那片…那片试种的‘嘉禾稻’!” 田曹掾史喘着粗气,声音因极度的兴奋而发颤,双手将那份泥点斑驳的奏报高高举起,“成了!大获成功!丰收!前所未有的大丰收啊!”
“嘉禾稻”三字,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在澈儿心头激起千层浪!他霍然起身,眼中精光爆射!
这“嘉禾稻”,是去年他力排众议,不惜动用内帑,从岭南远道引进的耐旱高产新稻种。因其穗大粒饱,被寄予厚望,赐名“嘉禾”。然此稻生于湿热岭南,能否适应京畿相对干寒的水土,朝野上下,质疑声从未断绝。更有保守老臣直言此为“劳民伤财,不切实际”。为稳妥起见,只在京郊皇庄划出百亩上等水田,交由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农精心试种,由田曹掾史亲自督管,记录每一寸土地的变化,每一株禾苗的成长。
如今,竟成了?!
“奏报上怎么说?” 澈儿的声音沉稳,但微微加快的语速泄露了他内心的波澜。
“回殿下!” 田曹掾史声音洪亮,带着农人特有的、报丰收的喜气,“昨日开镰实割!百亩‘嘉禾稻’,亩产…亩产竟高达三石七斗!比咱们京畿最好的本地稻种,足足高出一石有余啊!殿下!谷粒金黄饱满,沉甸甸压弯了秸秆,那穗头,足有尺长!密密匝匝,跟小棒槌似的!庄头老王说,他种了一辈子地,没见过这么喜人的稻子!老天开眼,祖宗保佑啊殿下!”
三石七斗!饶是澈儿已有心理准备,这个数字还是让他心头剧震!京畿良田,亩产两石已是丰年,这三石七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